济南报业全媒体
2025-05-20 17:58:05
“叔,你给老伴申请轮椅的事儿我记下了,你等我电话就行!”
在济阳区曲堤街道便民服务大厅,写着“方刚服务台”的醒目台标前,一位个头不高的工作人员正耐心为残疾人家属讲解相关政策。仔细一看,这位工作人员也是一位腿脚不便的残疾人,他努力站直的时候,有一只脚悬在空中,全靠一条腿支撑着身体的重量。
他就是“方刚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刘方刚。因为他的兢兢业业,带动曲堤街道便民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尤其是为残疾人服务方面,做成了全区的标杆。
拍摄时间:5月19日
拍摄地点:济阳区曲堤街道
拍摄内容:打造特色残疾人服务品牌
“淋过雨”的他
找到了最对口的岗位
“大爷血压挺正常,倒是您血压偏高,平时一定要按时吃药,别控制不住了!”
采访当天,正是刘方刚到村里走访残疾人家庭的日子。他和同事带着血压仪,来到刘大爷家中,发现刘大爷的老伴血压偏高,他耐心嘱咐着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记者看到,刘大爷和老伴都坐在轮椅上,他们看到刘方刚进门时,脸上都是热情的笑意,丝毫不感到意外。
“这家人挺困难的,一共四口人,老两口都是因病致残,唯一的儿子因为精神残疾常年住在康复机构,孙女正在读大学。”刘方刚边介绍情况,边帮老人按摩着肩膀。2019年考到济阳区残联认“一专两员”之前,刘方刚干了近十年推拿按摩,所以格外得心应手。“‘一专两员’指的是残联专职干事、就业服务员、康复服务员,当时我觉得自己特别对口,就考回来了。”刘方刚说。
现在在街道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他,曾经也因为身体残疾,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卑和迷茫。1989年3月,刘方刚出生,不足满月就被确诊患有先天性胫腓骨假关节,做过三次手术没有根治,12岁时两条腿仍然相差10厘米,导致现在行走时一瘸一拐,为此遭受过很多人的“另眼相看”。当时的刘方刚心态很消极,不愿与同学交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在老师的帮助下,少年刘方刚重拾起生活的信心,考上大专,学了推拿这门手艺,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刘方刚特别能体会残疾人的心境。“确实,以前我们要办个事儿并不方便,尤其是那些智力残疾、听力障碍或者视力残疾的伙伴。而且残疾人内心比较敏感,或许别人一个无意的眼神,都会让我们觉得被歧视,所以一些残疾人会用看起来比较凶的态度对待别人,实际上是不想自己被欺负。”刘方刚说,自己来到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后,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总是非常冷静、耐心地处理。
刘方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全街道近3000名残疾人的基本信息,每个人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他的同事告诉记者,因为残疾人某些特定器官不健全,为了方便交流,刘方刚总是保持站立姿态服务,有时一站就是三个多小时。
成为“撑伞人”
为残疾群体送去希望
2025年1月,刘方刚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扎根基层的奉献,获得2024年第12期“济南好人”敬业奉献好人荣誉称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方刚服务台”应运而生。这个工作台处处体现着用心——工位上总备着老花镜、降压药和润喉糖,以便随时为不同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服务;把区残联地址、常用证件、常见事项的办理材料等信息打印出来,制作成“服务便利贴”,让残疾人或家属带走……
在刘方刚的带动下,曲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对残疾人的服务,更添了些温情。
王大哥是曲堤街道王天恒村的多重残疾人,言语、肢体、智力均为一级残疾,常年卧床,仅一侧肢体有知觉,生活完全依赖年迈的母亲照顾。母亲患有糖尿病,需长期注射胰岛素,家庭经济仅靠父亲种大棚的微薄收入支撑,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子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了解情况后,刘方刚将王大哥列为重点帮扶对象。2021年,他为其申请了护理床、防褥疮床垫和电加热护腰;2024年,又协调了钢制多功能轮椅和护理垫;2025年,再次为他添置了气垫。“如果没有刘专员的帮助,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熬下去。”王大哥的母亲红着眼眶说道。
不久前,一位听力障碍的刘先生前来咨询,此前他从未办理过残疾证,对相关政策一无所知。刘方刚耐心地用手势和文字与他沟通,详细讲解残疾证办理流程,并全程协助他完成申请。拿到残疾证后,刘方刚又主动上门,为他讲解残疾人创业补贴政策。“以前总觉得没人管我们,现在才知道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刘先生对曲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帮助很感激。
周末和节假日,刘方刚和同事们也会到村里走访。五六年的时间里,他们走遍了辖区117个村庄。
有了专属品牌
带动街道便民服务提升
对残疾人的帮扶,不仅能改善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更为一个个家庭送去了希望。
李女士一家是曲堤街道的困难残疾家庭。她本人视力一级残疾,儿子小建视力二级残疾,全家仅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举步维艰。2023年,刘方刚在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时,发现初中毕业的小建因家庭困难被迫在家务农,他心疼地说:“孩子这么小,怎么能不上学?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他立即行动起来,四处咨询政策、联系学校,最终帮助小建进入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学习康复治疗技术。
“在方刚的带动下,我们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有所改变,对待群众更有耐心了,还学着他的工作方法,给办事群众建微信群、打印便利贴,近几年明显感觉群众对我们的满意度在提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刘方刚的变化——从不善言谈到开朗健谈,从封闭自我到打开心扉,“我们每个人都享受过方刚的按摩手艺,他经常主动帮我们放松筋骨,特别热情。”
现在,“方刚服务台”已经成为曲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特色品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主任王旋旋告诉记者,“方刚服务台”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出发点,建立“四个一”工作方法,办事指南一码获取,群众扫码即可了解政策;一类事项一次受理,减少重复提交材料;办事流程一目了然,用通俗语言讲解复杂政策;办事服务一管到底,全程跟踪直至办结。“服务台设置了‘特殊人群专线’,残疾人只需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就会提供详细解答。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刘方刚和同事们会主动上门服务,实现了从‘窗口办理’到‘上门帮办’,这种‘群众少跑腿,服务多跑路’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更让群众感受到了政府的温度。”王旋旋说,街道还借助服务台,积极推进落实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并通过辅助器具适配、创业扶持等政策改善残疾人生活。
王旋旋表示,下一步,曲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方刚服务台”将继续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推动便民服务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曲堤样本”。(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曹雅欣 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