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时报
2025-05-21 09:28:25
近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中小学健康学校建设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济南市景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傅静受邀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这所拥有37个教学班、1628名学生的学校在过去三年间创造了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提升5个百分点、近视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的纪录,实现了体质健康与生命成长的“双向奔赴”。景山小学从时空重塑、课程重构、监测赋能三个维度,突破传统体育教育的局限,交出了以体育人的“景山答卷”。
创“2.5小时”运动时空让运动融入学生日常
“叮铃铃——”上午第二节课结束,景山小学的走廊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们沿着地面绘制的“跳房子”格子跳跃,在连廊的“过独木桥”区域练习平衡能力。这是学校充分发挥场地作用的创新实践,将每一寸空间都转化为运动场域,让课间变成“活力加油站”。
根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景山小学创造出“校内2小时+校外0.5小时”的刚性运动时空体系。对于校内2小时,学校不仅保证时长,还进行了精准设计:体育课聚焦技能进阶,大课间实现柔韧、心肺、耐力全维度提升,课后服务提供分层体能训练。校外0.5小时的运动则通过运动APP数据可视化管理,家庭结对、运动小导师等形式,保证了运动的时长和质量。这种对运动时空的重构,不仅解决了传统体育教育的时间碎片化问题,更让运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施课程的三维育人变革变“教会”为“练透”
如何充分利用校内2小时的运动时间?景山小学从课堂、大课间、社团三个维度入手,实施了课程的育人变革。
在课堂上,实现从“教会”到“练透”的转变。据学校体育组组长王春红介绍,在景山小学的体育课上,“高强度间歇训练”成为常态。仰卧起坐接折返跑、跳绳接核心训练等组合动作让课堂密度超过75%,确保每个学生“练到位、不受伤”。
此外,学校对大课间进行升级,实现从“整齐划一”到“精准赋能”的转变。上午主攻心肺耐力,自编操唤醒身体后进行高强度跳绳训练;下午聚焦柔韧素质,分年级开展仰卧起坐接力赛。传统游戏区被赋予新功能,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与体能训练动作图示结合,让课间成为隐形的运动课堂。
最具特色的是“冠军摇篮”式社团分层体系。基础班夯实体能,提升班强化技能,特色班培育特长。13个体育社团覆盖630名学生,啦啦操队五年蝉联全国冠军,排球队从省赛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全国季军,足球队、网球队也在各级赛事中崭露头角,学校刚刚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完成了从“兴趣选择”到“冠军摇篮”的转换。创新“三段”监测机制实现全周期精准干预
在精准指导的同时,学校通过“自测—互测—校测”三段监测机制,实现了对学生体质的全周期精准干预。
自测筑基阶段,“景小美天天练”任务包成为家庭运动指南。任务包以必选项目保障底线,自选项目激发兴趣。在学校的倡导下,家庭之间组团锻炼,甚至带动了整个社团的健身风潮。四年级学生小刚通过定制计划半年减了6斤,体质健康等级从“不及格”跃升至“良好”。他的妈妈感慨道:“学校教会孩子的不仅是运动,更是坚持的力量。”
此外,学校还实施“运动小导师制”,鼓励学生按家庭住址自愿结对,相互监督训练。六年级王同学带领邻居小伙伴每天早到校30分钟特训,使对方跳绳成绩从每分钟80次提升到160次,两人获评“最具毅力搭档”。另外,学校还通过日常检测、月度挑战、学期评估进行校测,形成检测闭环。这套机制荣获山东省
教育厅案例评选二等奖,成为区域教育体育改革的范本。
三年来,学校获评“全国健康学校”“中国营养日示范校园”等荣誉称号。但比数据更可喜的是学生的变化:曾经低头含胸的“小眼镜”,成了啦啦操队领舞;被预警的“体能困难户”,在班级联赛上获得跳绳第一名;家长从担心运动影响学习转变为主动组团加练……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育人模式,让每个景山学子身上有汗珠浸润的成长记忆,眼中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光芒,心中有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傅静说。(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范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