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5 07:35:23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中,乡村治理面临各种各样的新挑战,也随之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机制。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何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完善乡村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来,济南市各区县探索出一些新做法、新经验,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玉符社区联合长清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玉符园举办“跳蚤市场·旧物置换”活动。(李冬阳 摄)
◆长清区◆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今年以来,文昌街道高度重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聚焦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以群众切身需求为服务导向,多措并举,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近日,文昌街道恒大绿洲第三社区深入开展“朝夕帮帮团”工作,提供“一对一”精准医疗服务,为高龄、独居老人送上实实在在的关怀。
当日早晨,工作人员还没上班,便接到30号楼帮扶老人的求助电话,电话那边传来虚弱的声音:“我早上起来头晕,睁不开眼睛,能来给我量个血压吗?”接到求助后,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卫生服务站奔赴老人家中。
社区卫生站工作人员为老人进行听诊、测量血压并进行了头部按摩。结合血压测量和日常饮食起居等方面情况判断,医生诊断老人应该是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并叮嘱老人注意休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源有限,社区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老人的儿子,将情况反馈给他,并提议带老人去医院做全面检查。社区工作人员用及时全面的服务践行了保障辖区老年人权益的理念。
文昌街道各社区还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例如,玉符社区联合长清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玉符园举办“跳蚤市场·旧物置换”活动,培养了社区儿童的勤俭节约意识,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汇富社区联合中医诊所开展“中医义诊进社区 搭建温暖健康桥”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免费中医诊疗,用实际行动传递关怀。
下一步,文昌街道将在坚持现有举措的基础上不断倾听群众诉求,创新工作方式,用实际行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与服务质量,保障居民权益。
杨家庄村党组织书记到村民家中开展调解工作。
◆章丘区◆
打好三招“组合拳”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在白云湖街道杨家庄村,一种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这个村庄的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协商民主、打造议事厅、制定奖励机制等一套治理“组合拳”,不仅推动了村庄的全面发展,还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实现协商民主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杨家庄村探索出“四三三”流程法。该方法包括“问、听、说、提”“四法征民事”、“审、定、议”“三字抓民议”和“表决、监督、公开”“三步促民决”三大环节,每个环节都紧密相扣,确保了协商民主活动的有序开展。
杨家庄村通过“四法征民事”广泛收集群众意见。了解到群众对于修建排水设施和土地流转费用的诉求,通过“三字抓民议”和“三步促民决”工作法,村“两委”与群众代表进行多次协商,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土地流转费用和排水设施建设方案,顺利完成了任务。
近年来,杨家庄村面临着土地流转、环境治理、劳动力安置等一系列新挑战。为应对这些变化,杨家庄村创新性地将协商民主会、居民议事会、物业联席会、企业恳谈会“四会合一”,成立了“四会合一”议事厅。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集约化水平,使协商民主工作能够迅速延伸到村庄的各个角落。
面对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四会合一”议事厅积极协调山东万林、富瑞斯特等企业,成功安置了130余名剩余劳动力,人均增收6万—8万元,实现了村庄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村民收入的大幅提升。
为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杨家庄村实施了“一奖二慰问三评”德治机制。该机制不仅每年对考入大学的新生进行奖励,还定期对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慰问,同时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好媳妇和出彩人家等模范人物。通过这一机制,杨家庄村营造了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模范人物的评选也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澄”事好商量工作站举办第四期活动。
◆济阳区◆
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画好为民服务同心圆
济北街道澄波社区人口多密度大、小区管理难、矛盾纠纷多、自治服务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为破解“诉求易发难解”的痼疾,澄波社区创新网格服务,打造三大社区治理平台,以强化为民服务为抓手,多措并举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社区深化“2+1+N+X”网格化治理体系,科学划分23个网格,充分发挥“前哨站”作用,定制“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网格信息卡并张贴在楼栋必经处,卡上印有网格员、民警、物业楼管及水电气、便民维修等服务联系方式,居民可将需求向相关人员直接反映,网格员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居民诉求全程跟踪、一管到底,实现服务资源“抬头可见”、群众诉求“一键直达”。
自“网格信息卡”服务推行以来,社区12345热线工单量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45%,居民直接解决问题比例达72%,形成“未诉先办、主动治理”的良性循环。
为整合矛盾化解资源,社区创设三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建立“开‘澄’布公议事厅”满足居民需求“接诉即办”,增设“‘澄’事好商量工作站”将社区服务向“未诉先办”延伸,改造“核酸检测亭”为“民情气象站”实现社区治理“不诉自办”,通过开展多轮“五方汇谈”,力争实现日调度、周清零,已累计解决占道经营、小区边门纠纷等问题80余件,通过关口前移、问题前置使热线工单数量下降21%,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强大助力。
为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事件的发生,社区从“微服务”入手,聚焦物业企业与市场之间居民日常便民维修等服务的空白,打造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壹贰叁”便民维修服务项目。自今年3月份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20余件维修事项。借此机会,社区将服务队员孵化为矛盾调解志愿者,组建了一支包含法律顾问、社区民警、志愿调解员、法治宣传员的专业调解队伍,协同治理社区“疑难杂症”。围绕违规装修、管道漏水等纠纷,调解队员为居民答疑解惑、化解矛盾纠纷。
新安里社区红耀先锋队的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送去温暖与关爱。
◆平阴县◆
探索文化社区建设激活乡村治理新活力
走进新安里社区综合党群服务中心,扑面而来的是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这个现代化社区空间,早已超越了传统便民服务中心的单一功能,蜕变为一个集文化、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文化综合体。
今年以来,安城镇新安里社区积极探索文化社区建设新模式,通过挖掘本土资源、搭建共享平台、激活居民参与等方式,焕发社区新活力,让社区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成为承载文化、凝聚情感的精神家园。
新安里社区重点围绕“一老一小”,主动深入居民家中,推动社区文明实践日常化,将“群众要什么”与“中心有什么”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项目清单”,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与服务方法,举办各类健康义诊、垃圾分类宣传、消防知识科普、急救知识培训、安全技能宣讲等惠民活动,帮助居民了解健康知识,掌握安全技能,着力提升个人及家庭健康安全水平。
常言道“金乡邻,银亲眷”,新安里社区积极发动社区居民以及驻区单位党员成立文明实践服务队,鼓励热心居民、暖心商户、爱心企业加入文明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形成社区引领、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的良好局面。打造了属于新安里的文明实践圈。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吸纳辖区企业、商户、社区能人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打造中来,高质量推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
在智慧社区建设的浪潮中,新安里社区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智能化+社区治理”模式。社区综合党群服务中心与平阴县大数据局、移动公司深度合作,构建了新型智慧社区云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走进社区科普体验中心,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边是孩子们围坐在激光竖琴旁,指尖划过光束奏响现代乐章;另一边,VR设备正带领他们穿越时空,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创新融合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渗透到社区服务的方方面面。智慧云平台既提供便捷的线上办事服务,也开设了“非遗传承”“民俗课堂”等传统文化板块。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让新安里社区在智慧化转型中既不失文化根基,又能与时俱进,为居民打造出一个既有科技感又有人情味的理想家园。
在新安里社区,“红马甲”已成为一道温暖人心的风景线。社区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模式,通过“党员代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群众”的联动机制,培育出四支特色鲜明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红耀先锋队的志愿者们开展各类理论宣讲活动;巾帼服务队组织“巧手妈妈”活动,传授传统剪纸技艺;移风易俗服务队定期举办“文明家风”分享会……志愿服务队不仅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更让“邻里互助、文化传承”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