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融媒·见证丨空间不够怎么办?商业资源来置换——老社区的“停车魔术”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02 17:52:16

  7月1日清晨,乌云压城,大雨如注,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向地面。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居民王敏站在窗口望着雨幕,内心却格外平静。要是放在以往,这样的天气送孩子上学,她必定焦虑不安——记忆中,每逢雨天,甸新东路上便会陷入“混乱”:送孩子的电动车、汽车挤作一团,喇叭声此起彼伏;撑着伞的行人艰难穿行,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碰撞,安全隐患重重。

  但今天,王敏带着孩子从容地坐进车里,发动引擎,朝着甸柳一小门口的商业综合体和瑞广场南广场驶去——一场老旧社区与辖区商业资源的“双向奔赴”,正悄然改写着这里的停车困局,为居民带来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融媒·见证丨空间不够怎么办?商业资源来置换——老社区的“停车魔术”

  拍摄时间:7月1日

  拍摄地点:甸柳新村街道、和瑞广场

  拍摄内容:老小区盘活商业空间

  校门口的“暖心停靠站”

  “以前最怕下雨天送孩子,堵在路上急得直冒汗,就怕孩子上学迟到,还担心路上不安全。”王敏向记者倾诉着过往的无奈。抵达和瑞广场南广场后,她轻车熟路地将车驶入潮汐车位。停好车,她迅速撑起雨伞,小心翼翼地将孩子护在伞下。仅仅几十米的距离,就把孩子安全送进了甸柳一小的校门。“西侧车辆出入口还有即停即走的潮汐车位,特别方便。停下车,孩子过马路就能进校门,做家长的安心多了。”王敏眼中满是欣慰。

融媒·见证丨空间不够怎么办?商业资源来置换——老社区的“停车魔术”

  “我们可以说是全济南离学校最近的商场,出校门就进商场,服务好街坊和这些‘小祖宗’,本就是本分。”和瑞广场招商运营总监孙治江笑言。每天接送孩子的高峰时段,和瑞广场都会安排4名专门人员在现场进行引导,耐心地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快速驶离。记者在甸柳一小门口以及和瑞广场外围,看到了明显的潮汐车位停车标识和免费时间段说明,地面上用蓝色油漆清晰地标示着“接送孩子专用车位”。

  甸柳新村街道分布着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开放式小区,作为济南市第一批拆迁安置项目,随着时光的推移,人口密度不断攀升,小区停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居民生活的“顽疾”。

  孙治江介绍,潮汐车位不仅服务于学生。“和瑞广场是国家标准化社区商业中心,周边也有写字楼。白天,居民开车离开家,商场的车位留给了周边写字楼的办公人员和消费者;晚上居民下班回家,写字楼人员也下班走了,居民正好可以利用这些闲置车位。”他说。

  写字楼与居民的“时间约定”

  对于上班族居民秦先生来说,曾经每天下班回家找车位是一场令人心力交瘁的“持久战”。

    “在这片开放式老旧社区里,只要是能停车的地方,都被塞得满满当当。”秦先生无奈地摇着头回忆道,“下午6点下班,我经常得在小区里转悠到7点都进不了家门。错车困难,找车位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绕了好几圈,眼睛都快看花了,还是找不到一个空位。有一次,我实在没办法,只能把车停在离小区老远的地方,然后顶着寒风走回家,别提多糟心了。”现在,他每天下班回家的心情都不一样了。“街道和商场合作推出了夜间停车车位,真是帮了我们大忙!”秦先生脸上洋溢着喜悦,“相比从前,现在回家停车方便多了,我再也不用为找车位发愁了。每个月200元的价格,性价比很高,我们打心眼里满意!”

  “对居民开放的车位有600多个。一开始,我们设定的夜间开放时间是晚8点至早8点。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社区收集居民反馈,发现很多居民下班早,晚上6点就回来了。”孙治江笑着说,“于是,我们马上调整,改为晚上6点到早8点,就是想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

融媒·见证丨空间不够怎么办?商业资源来置换——老社区的“停车魔术”

  从事城市管理工作多年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靳宝柱,对这些变化感触颇深。“这两年的变化太明显了!以前,居民经常因为停车问题发生矛盾,我们处理起纠纷来也很棘手。”靳宝柱感慨地说,“真的特别感谢商场的配合,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些成果很难实现。”

  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服务中心主任王寅深知,单靠商场善意远不够。街道综合施策,将社区边角“废地”变宝:调整路缘石高度、优化车位设置、改造道路设施,硬生生抠出500余个临时泊位。同时重拳清理“僵尸车”,更大限度释放空间。

  从地面到立体的“空间革命”

  除了潮汐车位与错时共享,甸柳新村街道还在智慧停车领域不断探索前行,为解决停车难题注入科技力量——

融媒·见证丨空间不够怎么办?商业资源来置换——老社区的“停车魔术”

  在甸柳七区周边,崭新的“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已经投入使用。7组道闸系统整齐排列,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停车秩序。辖区居民只需进行车辆备案登记,即可享受免费停放的便利。“这个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可方便了!以前,外来车辆随意进出,车位都被占完了,我们居民反而没地方停车。”甸柳七区的居民李阿姨竖起大拇指称赞道,“现在好了,有了道闸系统,只有备案的车辆才能进,车位充足了,停车也更规范了。”

  在燕柳小学周边,一场“微循环”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原本杂乱无章的道路,经过重新规划,实行单进单出的通行模式。道路两旁,崭新的交通标识清晰明了,引导车辆有序通行。“以前,这里的道路又窄又乱,上下学高峰期,车辆堵得水泄不通。”燕柳小学的一位老师说,“现在进行了‘微循环’改造,交通秩序明显改善了,孩子们上下学也更安全了。”

  “这些措施不仅美化了道路环境,还纾解了封闭区域内的停车秩序,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为街道下一步的智慧化停车思路提供了有效参考。”王寅兴奋地说,“下一步,我们计划修建立体车库。把街道办事处旁边能停放二三十辆车的空地立体化盘活,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计,将其拓展到能停七八十辆车。目前,我们已经邀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规划设计。”

  和瑞广场与社区的互动也在持续升温,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停车合作。这里不仅是停车场所,更是居民活动的共享空间——宽敞的广场上,每逢节假日,就会举办各种大型演出活动。舞台上,演员们载歌载舞;舞台下,居民们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们商场和社区就像一家人,互帮互助。”孙治江说,“社区居民也会为商场的业态提供正向反馈,比如有商铺空出来挡上围挡,我们就邀请居民在围挡上写下想要什么商户入驻,居民需要的就是我们商场需要的。”

  在甸柳新村小区,老旧社区与商业资源的合作,就像一首和谐的交响曲,每个音符都传递着便利与关怀。这个“停车魔术”,不仅盘活了辖区内的商业资源,更让居民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