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03 08:31:37
□王佳怡
近日,“中华田园犬禁养”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记者了解到,最近几个月,广州、深圳、长沙等多地宣布对中华田园犬“解禁”。 (7月1日央视网)
深圳是全国最早为中华田园犬“松绑”的城市。2019年12月,深圳发布《关于公布烈性犬名单的通告》,将中华田园犬从原27种禁养烈性犬名单中移除。广州紧随其后,在2025年新发布的危险犬标准中,中华田园犬的名字被划去。这一看似普通的名单调整,实则藏着城市治理的深层思考:它不仅是对一个犬种身份的重新认定,更开启了养犬管理从“一刀切”到“科学+文化”双轮驱动的新思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规则松动,更是城市对本土犬种文化价值的重审,也为减少流浪犬提供了解决方案。
俗称“大黄”的中华田园犬不仅是与中华文明共生共长的文化符号,更深深镌刻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密码。这些与华夏子孙相伴万余年的生命伙伴,早已超越普通宠物的范畴,成为文明脉络里鲜活的文化基因。反观当下,日本秋田犬、英国斗牛犬等外来犬种长期被允许饲养,本土犬种却背负着“危险”的污名。因此,推进本土犬种的科学认定与规范繁育,既是破解城市犬只治理难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守护文明根脉、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使命。当我们以更包容的制度护航它们的繁衍成长,本质上是在为中华文明的生物多样性留存一份珍贵的“文化基因库”。
当然,解禁也不是“一放了之”。深圳在移出禁养名录的同时,配套推行“犬只芯片植入”制度,为每只狗赋予唯一的电子身份证;广州则创新推出“饲主信用积分”机制,对弃养行为处以千元罚款,将管理重心从犬只转向责任人。这些细节里的变化,才是治理精细化的真谛——不是简单地说“禁”或“放”,而是用科学识别风险、用制度明确责任、用服务解决痛点,寻找人与犬、规则与温度的平衡点。
说到底,真正的进步不是用“一刀切”消灭差异,而是用包容的制度让每个生命都能体面地活着。当我们学会用更科学的态度看待犬只,用更温暖的政策管理对待养犬人,完成既“管犬”也“管人”的治理转变,城市的文明便能在这些细微处悄然生长。当每一只中华田园犬都能拥有合法身份与温暖家园,流浪犬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城市图景也将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