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
2025-07-04 11:16:39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小暑悄然而至。这一时节,万物渐盛,暑气蒸腾。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古人认为小暑还不是一年中最热之时,在“暑”前添一个“小”字,以示酷热程度尚未达到极致。正如元代文人吴澄所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暑热如煮,古人没有空调、电扇、冰箱等纳凉好物件,热到无处可躲便作诗调侃。其中,才华高、“吐槽”颇多的诗人,当属南宋诗人陆游。
他到底有多么怕热呢?从其直抒胸臆的诗作标题可见一斑。比如,他用白描手法写暑热,作《苦热》《连日作雨苦热》等;他穷尽己力求“避暑”,四处“追凉”,作《溪上避暑》《避暑江上》《避暑松竹间》《龟堂避暑》《南堂纳凉》《桥南纳凉》《小阁纳凉》《门外纳凉》等。
要写炎热,却不能只写炎热,这一点“诗仙”李白深谙其道。他独辟蹊径“吐槽”这酷热,一首《夏日山中》雄冠四方:“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全诗无一字写“热”,读起来甚至还有一丝清凉,但句句似乎都在呐喊——天太热了,热到不想穿衣。
“时有微云消暑气,还因宿雨净芳尘。”小暑到,进伏天。“伏”是趴下的意思,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此时节,人要适当闲下来,不要过于忙碌。放慢脚步,不急不躁,更好地向上“生长”,让岁月生香。(文案参考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