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博士生过剩:培养结构失衡是病灶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07 08:43:01

  近日,《自然》新闻版块撰文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稳步增长。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这一数字更是呈爆发式增长。为解决博士生过剩的难题,业内呼吁推出诸如“产业博士”的替代选择,能让博士生与企业合作,完成面向实际产业需求的研究,并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给。 (7月5日第一财经)

  事实上,我国早已关注到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举措。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要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这里所说的“专业博士”实际上就是“产业博士”。

  当前,我国博士培养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博士生招生规模为10.52万人,2024年增至17.11万人,五年增幅达62.6%。但结构失衡问题凸显:2019年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仅278个。2023年我国应届博士毕业生达到7.52万人,其中,40%不到的人去了高校和科研机构,超过20%的人到企业就业。在持续加强学术型博士培养的同时,大力加强专业型博士的培养势在必行。同时,培养质量面临挑战,高校学术资源供给不足与研发经费分布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发展专业博士教育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路径。校企协同培养既能优化博士教育结构,为企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又能缓解高校资源压力。培养好“产业博士”,首先需强化顶层设计调控。2024年我国新增专业学位博士点351个,总数达758个,增幅86%,彰显国家战略导向。需进一步优化学术型与专业型博士点的动态平衡机制,建立与产业需求联动的学位点设置机制。

  其次,需破除认知误区。当前社会仍存在将“专业博士”等同于“在职博士”的偏见,需明确专业博士包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多种培养形式,其质量评价不应简单套用培养方式标准。要通过政策解读和典型案例宣传,树立专业博士的职业价值和社会认可度。

  更重要的是构建特色培养体系。打破学术博士培养范式,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双导师制”,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强化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考核应弱化学术论文导向,重点考察实践成果。新施行的《学位法》明确,博士可通过课程考核、学分修读及学术或实践训练,以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答辩获得学位。这为破除“唯论文”评价、构建特色培养体系提供了依据。培养单位需强化实践训练,建立与学术博士差异化的培养与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