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报业全媒体
2025-07-07 17:14:26
“我叫鲁建新,来自山东。父亲鲁泽云是四川人,年轻时当兵离家没再回去,我想帮他找四川邻水的亲人。我的叔叔叫鲁六生……”
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山东济宁的鲁建新轻轻抚摸着父亲鲁泽云留下的勋章,对着镜头缓缓诉说往事。手机屏幕亮着微光,映照着他眼中深切的期盼。6月10日,在抖音寻人志愿者甘彪通过他的账户发出视频的仅仅8小时后,一通带着浓重四川乡音的陌生来电响起。
那一刻,一段断裂了八十年的亲情,被科技的力量再次缝合。
替父圆梦
并不平坦的寻亲之旅
“我父亲是一位曾扛过抗日烽火、跨过鸭绿江的老兵,他总说要回邻水看看。”鲁建新回忆道。他言语间是浓重的山东口音,早已难觅四川乡音的痕迹。
他说,20世纪40年代,父亲穿上军装,从此远离故土,最终在山东济宁泗水县供销社扎下根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鲁泽云靠着与弟弟鲁六生的几封书信维系着与四川老家的联系。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他和故乡之间的纽带只剩下那几个地名和人名。这位游子1990年去世,临终前仍念叨着家乡的草木。
父亲未竟的心愿,成了压在鲁建新心头的一块石头。退休后,鲁建新终于有了时间和经济能力,他决定替父亲走完这段回家的路。6月9日,他和老伴出发了,行囊里装上了父亲鲁泽云的证件、勋章,以及仅有的两个模糊线索:“向阳镇”和“鲁六生”。
然而,寻根之路并非坦途。老人记忆里模糊的“向阳”二字,指向了邻水县牟家镇向阳村。但鲁建新找到向阳村后,在村委会打听叔叔鲁六生的消息时,大家却面面相觑。好不容易找到一户鲁姓人家,却发现并非血脉至亲。希望似乎变得渺茫。就在鲁建新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转机出现。回到酒店的他向前台提起来意,前台热情地说:“我们这儿有个专门帮人找亲人的抖音寻人志愿者,叫甘彪,要不帮您联系他?”
甘彪来得很快,还带着团队和拍摄设备。“鲁老师,您就对着镜头,把您父亲的故事再说一遍。”甘彪鼓励道。面对镜头,鲁建新有些紧张,但还是清晰地讲述起父亲漂泊的一生和家族的往事。甘彪迅速行动,连发三条抖音视频,利用抖音寻人的精准地理推送技术,定点推送给四川邻水县及周边区域的抖音用户。
终有回响
8小时接到亲人来电
视频发布后的那一夜,鲁建新整夜未眠,在床上翻来覆去,反复翻看视频评论区。“我当时心里全是紧张与期待。”科技的力量在此刻迸发出惊人的效率——仅仅8个小时后,鲁建新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了浓重的四川口音:“喂,我是你的堂哥……”
找到了!鲁建新一时间激动得说不出话。
甘彪也感慨不已:“这是我们做公益寻亲七年来最快的案例!”自2018年起,甘彪的团队已发布5400余个抖音寻亲视频,帮助上百个家庭团圆,最长案例曾跟踪五年,而鲁建新的故事刷新了“数字寻亲”的速度纪录。
见到堂哥一家的那一刻,鲁建新几乎瞬间就确定了这份血缘的联系。“堂哥的儿子和我眉眼间十分相似。”鲁建新说,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让他眼眶发热,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从交谈中,鲁建新了解到,两位堂哥都已不在向阳村居住,一位堂哥搬到了邻水县城居住,一位搬到了袁市镇驻地。家族的晚辈用四川话讲述着祖辈往事,那些曾让他困惑的方言词汇,此刻竟在血脉深处唤起莫名的熟悉感——尽管山东话与四川话的腔调南辕北辙,但“叔叔”“堂哥”这些称谓背后的亲情温度,无需翻译便已相通。
站在父亲曾生活过的土地上,鲁建新终于能替父亲这位离乡背井、魂牵故里却抱憾而终的老兵,喊出那句藏在心底的话:“我回家了!”
6月13日返程这天,亲人们执意送鲁建新到车站。汽车发动时,鲁建新透过车窗望着渐渐远去的亲人身影,突然深刻理解了父亲生前为何总望着西南方向发呆,“那是乡愁的坐标”。来时空空的行囊里,装满了亲人的赠礼和沉甸甸的亲情。这一次,他替父亲完成了夙愿,也为自己卸下了心头的重石。
科技向善
革新寻亲的“团圆密码”
鲁建新替父寻根的故事,是科技让美好发生的真实写照——每一次耐心的线索倾听,每一条精准推送的寻亲视频,每一通来自陌生网友的关键电话,都是这张由科技编织、善意驱动的“团圆之网”上闪亮的节点。
“过去想找失散的亲人,主要靠贴寻人启事、托老乡打听、登报。”甘彪感慨,“那种方式,时间和空间限制太大,信息像困在小池塘里,流不出去。现在,‘科技寻人’成了主力军。这次通过抖音寻人8小时就促成团圆,也给了我继续做这项公益事业更大的信心。希望今后能以此帮助更多老乡回家。”
凭借其巨大的用户基数、强大的信息分发和裂变传播能力,抖音寻人高效连接起公安、民政、救助管理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公益组织以及数以亿计的普通网友。这不仅仅提升了效率,更织就了一张社会互助的温情网络,增进了社会互信。
据了解,抖音寻人这一公益项目已走过九年历程,其寻亲范围也从最初的紧急走失者,扩展到两岸寻亲、寻找烈士后人、寻找战友、华人寻根等更广阔的领域。如今,抖音寻人已凝聚起一支约2.6万人的庞大志愿者队伍,覆盖全国31个省份,成员从16岁学生到76岁老者,涵盖外卖员、个体店主、民警及寻亲成功者,成为科技寻亲不可或缺的“地面网络”。截至2025年4月,该项目累计发布寻人启事20万条,成功帮助2.37万个破碎的家庭重获团圆,创下过单日助力200人回家的记录。
鲁建新替父寻根的故事圆满落幕于川鲁大地的深情凝望中,而无数借助科技力量寻找归途的故事仍在继续。科技的温度,正在于让离散的亲情得以重聚,让未竟的夙愿得以达成,让“天下无失”的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