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08 07:43:30
众所周知,饮食界有一个著名的句式,用以表达某个地方对某种食材的偏爱和执着: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离开南京;没有一只兔子能活着离开四川;没有一只鸡能活着离开广东……
在我们大山东,享受到这种最爱热忱的是什么呢?
随着炎夏的到来,答案很明显了:没有一只“知了猴”能活着爬上树梢!
山东人独有的仲夏夜之梦
最近的朋友圈流传着这样的消息:
——有人一晚净赚2000多元!最近好多人一到晚上就出动……——地位堪比小龙虾,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济南这片树林,一晚捉了20000只金蝉!——时代变了,但山东人对知了猴的执念没变!……
这并不奇怪,7月3日,“山东到了挖知了猴的季节”已经登上了热搜榜前十名。
济宁一家面包店还推出了炸裂款的“山东夏季限定美食”:知了猴面包。
只见土豆沙拉酱上卧着八只炸得焦黄酥脆的知了猴,夹在热狗面包之间,这创意“一时间让爱吃面包的和爱吃知了猴的都沉默了”。
潍坊临沂各地的网友们还祭出了知了猴披萨、知了猴肉夹馍、知了猴慕斯蛋糕……外地网友们只能感叹一句:让你创新,没让这么新!
山东的很多画风就是这样,狂野而不自知,不管是两米高的大葱还是脸盆大的馒头,总能成为别人眼里的传说,毕竟这是一片浩克的土地!
山东人爱吃知了猴实际上并不是什么秘密,数年前就有山东人因一个月要吃掉近1000万只知了猴的事上过新闻。而且在时令季节,知了猴的价格要超过牛肉、大虾乃至三文鱼,其批发价格动辄超过100元/斤。
不过有一说一,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热爱这种高蛋白美味食物的,并不只有山东人自己。浙江、河北、安徽、新疆、两广等,都是这一美食的庞大市场,每到夏季,各地都有“价高量少、市场紧俏”的新闻上线。只是山东格外优秀了一点,毕竟山东阳信早在十多年前就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蝉交易市场,据说日成交量可超20吨。
天猫上有大量“冷链包邮”“新鲜速达”的专业售卖知了猴商家,月销上万笔很常见。
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些电商订单中,最大的销售流向却并不指向山东。为什么最爱吃知了猴的山东却并不是最大买家?
很简单啊,因为我们山东人都是自己抓!
对很多人来说,吃知了猴的美好体验,一半来自抓的过程。多少孩子的童年记忆里有着夏日夜晚拿着手电、瓶子、竹竿抓知了猴的快乐?这个习惯,即使到后来物质条件改善、生活富裕之后也一直保留着,并在长大有娃后把它变成一项亲子活动。
大家眼中的抓知了猴的场景是这样的:
“炎炎夏夜,随便找片小树林,你会发现有一束束光晃来晃去,光后面是一团团黑影……这不是什么惊悚片场,而是山东人在找知了猴。”
“上到99下到刚会走,全都是抓知了猴的特种兵,这一钻进树林就是两三小时起步。”
“小区里一大哥,踩着平衡车拿着手电筒来抓知了猴,还挺现代化。”
“爸爸、妈妈饭都顾不上吃,天天晚上7点出门。奶奶白天晚上都去。爷爷更敬业,腿脚不利索一晚上还能摸十几个。”
“对很多人来说,仲夏夜之梦大概是被萤火虫包围的浪漫,而对山东人来说,爬满知了猴的树林子才是夏夜大满足。山东人民的快乐,不需要睡眠。”
表面土话唠嗑 实则古语传承
虽然大家抓的是同一个物种,但聊起天会发现,对这种蝉的幼虫,仅在山东各地,就有着几十种不同的叫法。
在济南,它的名字有知了猴子、哨却、老哨狗、神仙等;德州叫知了爬、小笑猴、爬爬;聊城叫节拉龟、季牛爬、肚了龟;菏泽叫爬叉、嘟了猴、土拉龟;济宁叫节了、小津津、吱啦子、杜拉龟;淄博叫烧钱、鼓处、肉蛋;潍坊叫仙家、节柳、节了龟;临沂叫知了龟、节了猴、节柳猴……
此外还有少圈子狗、胡姐辽、吱拉猴、赌了、马嘎猴……
——以上名字皆为音译。很难用准确的文字记录老百姓对这个物种的喜闻乐见,这百花齐放的名字,充分显示了其在人民群众中多么受欢迎。
也有人对这些名字进行了文化解读,比如其中一个“截柳”,清末潍县学者郭榆寿《榆园杂录》载,因其产卵在柳枝或其他树枝上,截断水分,树枝干枯,风断坠地,故此得名。
但你要是以为这些都是民间爱称、都出身草根就草率了!
早在2000多年前,《汉书》和《尔雅》就以“蠽蟟螝”为名给它上了户口,后世山东人为了方便书写,把这仨字简化成“节了龟”。
不得不说还是山东人有文化,表面用土话唠嗑,实则传承千年古语,完美诠释什么叫高端文化、白菜写法,上可与神兽并齐、下可进百姓肚皮。
为什么山东人这么爱吃知了猴?有人曾给出一个答案,说吃知了猴的地方基本与黄泛区重合,过去这些地方百姓生活条件差,不得已才以虫为食,开发出知了、蝎子、蚂蚱等一众黑暗料理。
并不尽然。
《礼记》中有记载,国君食谱中有“爵鷃蜩范”,这其中的“蜩”,就是“知了”。这说明在古代,它也是贵族的美食。用知了制作的菜肴与蚳醢,都是先秦时供“人君燕食”的上等食品。
不管是否作为一种食物,知了猴在咱们山东,可谓是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群众基础。
生于山东,葬于山东,与山东有一生羁绊的七步诗小天才曹植,写有一篇《蝉赋》,记述了蝉一生遇到过各种天敌,最后遇到的“天敌”竟是厨师: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厨师,投入红红的炭火中被炙烤。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知了的吃法:“捶之,火炙令熟。细擘,下酢;又云:蒸之。细切香菜置上;又云:下沸汤中,即出,擘,如上香菜蓼法。”古人吃这道菜很用心思,烤、蒸、焯,几乎比我们现在吃的还讲究。
其实你应该尊称一声“唐僧肉”
虽然各地百姓用各种乡音证明了知了的乡土本性,但实际上,知了却妥妥的有着高大上的血统与基因。
一些地方的菜谱中,将知了称为“唐僧肉”。是因为特别好吃吗?当然有这个原因;同时这里还有个重要的典故:人见人爱的御弟圣僧唐三藏,其前身就是如来佛祖门下二弟子,名唤金蝉子。
《西游记》为什么要给这位当仁不让的第一男主角安排这样一个出身?因为蝉,在古代文化中,是高洁之物,可比林中之竹、花中之菊。
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树、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最终一朝蜕变、脱胎换骨,具有生生不息、历经千难万苦的精神。金蝉子历经九世才成功转型。
人们把美玉雕刻成蝉形,佩戴在身上,或者镶嵌在帽子上。考古发掘中常见玉蝉,生者佩于身,取其饮露不食品行;逝者口含之,图其蜕变重生之意。
盛唐时女性流行蝉鬓,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掠得极其扩张,形成薄薄一层,同蝉翼相仿佛。卢照邻《长安古意》云“片片行云著蝉鬓”,温庭钧《更漏子》云“蝉鬓美人愁绝”。
直接以蝉入诗、借物抒怀的就更多了。最著名的是唐代的“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无一例外都是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暗喻自己立身端正、坚守志行。
关于蝉的诗词,大家能够信手拈来的还有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袁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蝉”音同“禅”,本身有着大智慧的意蕴;而其另一个名字“知了”,“知”的意思是智慧,“了”则是觉悟,更有通透彻悟之意。
道无所不在,自然也在饮食。希望咱们大山东从那些吃下去的知了猴中获取的,不只是高含量的蛋白质,也有智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