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文明济南”可观可及 “泉式幸福”可感可触!济南市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09 07:28:20

“文明济南”可观可及 “泉式幸福”可感可触!济南市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九曲黄河,一路向东,浸润泉城,造福民生。千百年来,滚滚黄河水在涵养千年古城济南的同时,也见证着这片“齐鲁文脉、书香诗城”以文育人、以文润城、以文惠民、以文化人的发展历程。

  如今,在“天下泉城”这张底蕴深厚的城市名片上,又添一抹亮色——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济南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创建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这份殊荣,是全市上下锲而不舍、共同努力结出的丰硕成果,其不仅仅是荣誉的叠加,更见证着济南以坚韧步伐走出一条城市文明提升之路,也实现了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的精彩嬗变。

  城市风貌日新月异、改善民生暖心聚力、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今天,济南携着深厚积淀跨越千年走来,文明抬头可见、美好驻足可观、幸福触手可及。一个个人民群众可感可触可及的“真”幸福,汇聚成为一座城市最“硬”的软实力;一幅幅以文明为元素和符号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推动着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阔步前行。

“文明济南”可观可及 “泉式幸福”可感可触!济南市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以文育人、赓续红色基因,铸造城市“文明之魂”

  在提升城市文明的道路上,济南始终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的,让城市文明之魂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活,让市民在红色滋养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精神富足。

  红色基因的传承,是文明根系的深植。济南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融入“泉城记忆”的脉络,细挖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段英雄故事。莱芜战役纪念馆里,青少年研学团的身影穿梭在历史场景中,听讲解员讲述战役背后的无畏与坚守;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时常有市民驻足献花,那句“为人民解放而牺牲”的誓言穿越时空,成为最生动的价值观教育。

  文艺作品是红色基因的“传声筒”,让革命精神可感可知。红色影片《血沃春华》中,王尽美、邓恩铭等先驱的身影在银幕上重现,观影的老人向孩子轻声讲述“那时的青年如何救国”;专题片《光影礼赞百年》用镜头串联起济南的红色印记,让藏在街巷里的革命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更令人动容的是,济南成立烈士寻亲中心,组建寻亲工作专班,运用新型DNA技术让“无名烈士”重归“有名英雄”——当“王某某烈士之墓”的石碑被替换成清晰的名字,烈属颤抖着抚摸碑文的瞬间,崇尚英烈、关爱烈属的文明新风,已悄然融入城市的日常。

  红色教育的创新,让思政课走出课堂,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精神养分。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里,“室”“馆”“园”“廊”“橱窗”“基地”“核心区”一体化思政教育综合平台,成为全市革命教育的必选“打卡地”;12个红色教学实践基地延伸至城市角落,让“行走的思政课”随时随地开展。

  价值引领的深耕,让文明新风从“纸面”落到“地面”。济南精心培育的“理响泉城”百姓宣讲品牌,就像一支支流动的“精神乐队”,1.5万余名宣讲员把“百姓能听懂的道理”送到家门口。线上,社区宣讲员王速成的“鸿雁直播间”里,一句“咱小区的变化就是最好的政策解读”,引来近千名网友点赞互动;“小巷总理”田象霞40年扎根社区,用“坐着讲作风,不如站起来看作风”的行动,教会居民“文明不是口号,是扫干净的楼道、让行的车辆、互助的邻里”。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市民在参与中理解“文明是什么”,更在共建中收获“文明带来了什么”。

  道德光芒的闪耀,让平凡英雄成为城市最暖的底色。2023年夏天,济南一居民楼失火,邻居许亮徒手爬窗救下被困女童的视频刷屏网络,“济南超人”的称呼背后,是全城自发的点赞与致敬。从授予“济南好人”到获评“中国好人”,这场全民参与的“善意接力”,让“做好事有回响”成为城市共识。而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数十年照顾孤寡老人、“排爆英雄”张保国与死神“掰手腕”的故事,更让“好人有好报”的信念深入人心。如今,百余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济南,“遇到困难有人帮、看到好事大家夸”已成为常态,市民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生活在这里的踏实与幸福。

“文明济南”可观可及 “泉式幸福”可感可触!济南市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以文润城、呵护泉水生态,彰显城市“文明之美”

  济南,这座“千泉之城”,泉水是其灵魂所在,也是城市文明之美的独特彰显。近年来,济南“以文润城”,在守护泉水生态的征程中,不断雕琢城市文明的细节。

  济南深知,保护泉水生态是传承泉水文化的根基。早在2005年,便颁布了国内唯一的泉水保护地方法规《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并于2017年重新修订,为泉水保护筑牢法治屏障。为精准掌握泉水“健康状况”,创新成立“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为每一处名泉建立详尽的“健康档案”。从源头涵养水源,到修缮提升22处泉水院落、24处泉池,建设“城泉共生”样板区,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在各方努力下,济南重点泉群实现连续21年喷涌,让“泉涌成河”的盛景常驻泉城。

  漫步济南街头,泉水与城市景观相融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最负盛名的趵突泉,三股水腾空而起,气势磅礴,引得无数游客驻足惊叹。形态各异的泉水汇流成全国独一无二的护城河,乘画舫沿护城河游览,一路泉水相伴,沿途美景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大明湖,作为众泉汇聚之处,“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景致美不胜收,与周边的亭台楼阁、垂柳依依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城市景观图。

  在明府城片区,泉水更是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这里散布着80余处泉水,水系在小巷民居间蜿蜒穿梭。青石板路、青瓦白墙的四合院与潺潺泉水相得益彰,老人在泉边悠闲地晒着太阳,孩子们在泉水中嬉戏玩耍,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和谐画面跃然眼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诗意生活,在济南成为现实。

  济南还积极推动泉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年一度的“济南泉水节”,已成为济南的盛大节日,敬泉大典、花车巡游、寻泉赛等活动,吸引着市民和游客踊跃参与,让泉水文化深入人心。从“家家泉水”到“户户直饮”,实施市民泉水直饮工程,这是对市民“泉城人喝泉水”多年期盼的最好回应,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就能喝上甘甜的泉水,切实享受到泉水带来的福利。

  以“泉”为纽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济南深挖泉水文化,串联各类资源,精心塑造“一年四季·泉在济南”城市IP品牌,办好“泉”在济南系列活动,让一泓清泉涵养百业、托举繁星。将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与民心相通、社会治理紧密融合,让城市的“软实力”与市民的“精气神”同频共振。

  “一年四季·泉在济南”,如今的济南广邀八方来客,共赏“山泉湖河城”的独特魅力,共赴文明与幸福之约。这份邀约的背后,正是城市与市民携手谱写的文明进阶密码。

  以文惠民、回应市民期盼,夯实城市“文明之本”

  在济南,城市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市民需求展开,致力于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从城市发展中收获满满的幸福。

  每个周末都承载着温暖与期盼,成为泉城市民心中雷打不动的“爱心之约”。自2023年7月15日“一城大爱暖泉城·爱心集市”启动以来,这场以爱为底色、以城市为画卷的文明实践活动,如同一股永不干涸的清泉,持续滋润着泉城大地。如今,“爱心集市”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1000场活动。这一数字,不仅是时间与场次的积累,更是济南市建设美美与共温暖之城、全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生动写照与有力见证。

  为适应新时代居民多元文化教育需求,济南市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城市书房、文化场馆等公共场所和文化资源,常态化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城乡社区,建设开放共享的社区文化书院,打造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文化教育综合体,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社区阅览室感受文字之美、阅读之乐;在舞蹈室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在活动中心体验非遗、参与公益课堂……在章丘区鲁能社区文化书院,银发长者可以挥毫泼墨吹拉弹唱,重拾青春志趣;稚嫩孩童可以在这里触摸传统,种下文化的种子;朝气青年在这里可以交流思想,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家门口”的文化阵地,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

  一片片老旧小区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健全;一个个农贸市场干净整洁、管理规范;一个个口袋公园与“推窗见绿”的幸福图景在泉城频频上演……济南连续10年,每年推出创城百件实事,着力解决市民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智慧便民设施随处可见,交通不断改善,城市更新稳步推进。“泉城书房”等近千处新型阅读空间,年均服务读者833万人次,为市民打造了“家门口的诗与远方”。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城市文明带来的便利与美好。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黑虎泉的石雕栏杆,74岁的“点子大王”辛安已揣着磨得发亮的笔记本走出家门。背街小巷、河道岸边、公交站点——这些地方藏着泉城人最真切的生活印记,也是他20年“建言之路”的灵感源泉。3000多条建议从他的笔尖流淌而出,其中很多都变成了现实。

  有人问他:“您都退休了,图啥?”他总笑着说:“你看我这化名‘欣向泉’,就是一心盼着泉城更美好啊!”

  摒弃“闭门造车”,济南敞开大门听民意。一句“我的城市我的家,文明泉城我先行”,激活了185万“泉城志愿者”的澎湃动能。每一个举措的推出、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更好地体现城市对人民的关心和尊重。越来越多的“欣向泉”站了出来,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以文化人、提升治理水平,筑牢城市“文明之基”

  城市文明的厚度,源于治理的精度与温度。济南深耕法治德治文脉,将文化浸润融入治理肌理,在刚柔并济的治理实践中,筑牢城市文明的根基。

  法治是文明的基石,济南以制度之力涵养文明新风,用规则之尺丈量行为边界。近年来,《济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济南市文明养犬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接连落地,从公共场所言行到养犬规范,从邻里相处到公共秩序,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了清晰答案。

  执法不再是“冷冰冰的罚单”,而是“有温度的引导”。济南推行的“721工作法”在全国推广——70%的问题靠服务解决,20%靠管理化解,10%才用执法兜底。城管队员不再“一罚了之”,而是主动帮商户规整摊位、提醒市民规范停车。一系列贴心之举,让城市治理的针脚更密,民心更暖。“流动摊贩有了新家,街道整洁了。”市民李先生感叹道。如今,流动摊贩有序经营、交通井然有序、社区和谐安宁,城市在烟火气中散发着文明的韵味。

  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创新,让城市脉搏跳动得更强劲。社区工作者“3岗20级”职业体系的建立,让1.4万名社区工作者有了清晰的成长路径,持证上岗的他们成了居民身边的“贴心人”;1.2万个基础网格如同毛细血管,将社保、调解等服务送到家门口,70%的事项在网格内就能解决。数字赋能更让治理效率倍增:AI智能识别街头的单车乱停放,很快就有工作人员前来规整;暴雨天,居民拍下堵塞的排水井照片上传“济南掌上城管”,半小时后市政工人便冒雨疏通。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防”,治理的精度提升着生活的甜度。

  在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三治融合”的实践绘就了乡村文明新图景。党员家庭的“积分制”评议会上,街坊四邻的点赞成了最有力的激励;村规民约里,既有“赡养老人者加分”的温情条款,也有“乱倒垃圾必处罚”的明确规定。曾经的“问题村”如今已是水清岸绿,村民们说:“村里事大家商量着办,谁不文明大家评评理,日子越过越顺心。”

  从社区网格到乡村街巷,济南用法治的刚性、德治的柔性、自治的活性,编织起一张文明治理的大网。

  当千年古城因文明而换了新颜,济南用十年砥砺印证:城市文明建设,没有终点,只有义无反顾不断前行。正如趵突泉的三股水奔涌不息,济南的文明追求永无止境。济南,这座因泉而生的城市,正以文明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继续描绘着更可触可感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