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09 07:32:14
编者按
近日,市政协召开“‘数字化’赋能泉城农业现代化”专题协商会。会上,有关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行业代表,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打造泉城数字良田、构建特色农业全链条体系等方面作了交流发言,并提出意见建议。现将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
提升我市数字农业能级
民革济南市委会
物联网技术作为数字农业的关键支撑,其应用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智能化与精细化程度,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我市数字农业发展赋能。
一、构建全域感知的物联网监测网络,夯实设施农业数据基础
一是推进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5G网络的全覆盖,并整合土壤、气象、市场等各类农业数据资源,建立济南市农业大数据平台。二是提升数字农业监测水平。布设土壤传感器矩阵,实现土壤温度、湿度、pH值等参数实时监测。布设微型气象站,集成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风速风向等监测模块。应用AI视觉传感器技术,通过图像识别分析作物株高、叶面积、病虫害等指标,为精准栽培、施药等提供依据。三是进行物联网设备标准化与兼容性改造。实现不同厂商传感器、控制器的数据互联互通,将传统温控设备接入物联网平台,降低系统改造成本。
二、打造智能决策数字农业云平台,提升设施农业生产效能
一是建立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模型。通过市场价格波动分析,指导农户错峰上市,提升经济效益。二是开发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自动联动。三是推广应用农业数字孪生技术。构建1:1数字孪生模型,农户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灌溉、施肥方案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优化生产策略。四是推广产品溯源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覆盖数字化设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所有信息。
三、健全故障应急与运维保障机制,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一是建立数字化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当农户遇到问题时,技术人员能第一时间通过远程指导或赶赴现场解决故障。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传感器等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采取预防性维护措施。二是在数字农业云平台中加入设备健康度监测模块,提前识别故障隐患。如当土壤湿度传感器数据连续30分钟无变化时,系统自动标记为疑似故障,推送工单至运维人员手机端。
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
一是加大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对积极开展数字化设施农业建设的经营主体,给予项目优先申报、技术培训等支持。二是设立数字化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资本向农业聚集,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对新建或改造的数字化设施农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市政协常委、民革济南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倪秀珍代表民革济南市委会发言)
发展数字农业
赋能乡村振兴
市政协委员,平阴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刘忠亮
农业现代化是省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数字技术是破解传统农业痛点的关键引擎。
一、构建特色农业全链条体系,实现从“卖商品”到“卖品牌+体验”的跃迁
一是打造数字化孪生平台,实现生产标准化。借鉴平阴玫瑰“一码溯源”经验,统筹建设“泉城农品”区块链溯源平台,赋予产品唯一数字身份。建立基于AI的作物生长模型,为农户提供精准化种植方案。二是建设数字化产销枢纽,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广平阴玫瑰“振动筛智能分拣”、莱芜生姜“AI色选”等新技术,提升加工环节的良品率。打造“泉城农品云仓”平台,实现“线上下单、云仓分拨、冷链配送”一体化服务,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三是创新数字化运营模式,拓展市场新空间。借鉴平阴玫瑰品牌管理经验,建立全市统一的地理标志产品数字管理平台,赋予产品文化故事、生产档案等多维信息,让“喝着泉水长大的农产品”成为品质象征。
二、推进大田农业智慧化改造,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跨越
一是借鉴“小田变大田”经验,夯实数智基础。在济阳、章丘等粮食主产区推动“小田变大田”改革,破解地块碎片化瓶颈,为智慧农业技术落地奠定物理基础。配套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为后续无人机巡检、自动驾驶农机作业提供网络支撑。二是推广多场景智慧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典范。在沿黄区县推广平阴孝直镇“一站多模”节水体系,配套建设沼液还田、生物菌肥施用等绿色循环系统,打造“节水灌溉+生态循环”的大田农业示范片区。三是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管控能力。在各粮食主产区试点建设市级大田农业数字平台,实时获取土壤水分、作物长势、病虫害等核心指标,实现从“经验种地”到“数据种地”的转变。
三、提升设施农业智能化水平,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升级
一是实施智能装备攻坚工程,夯实硬件基础。给予农业创新企业研发补贴,支持企业研发适合济南气候的智能温控等设备,提高智能设备在设施农业中的覆盖率。二是建设全产业链管理平台,实现精准管理。打造“泉城设施农业大脑”,整合生产、销售、质量等数据。支持企业发展线上下单、基地直送模式,进一步压缩生鲜农产品流通时间。三是探索“数字+文旅”融合模式,拓展多种场景。建设“数字农业观光园”,开发“手机种菜”“云端养牛”等互动项目,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农业场景,配套亲子采摘、科普教育、手工体验等业态,推动设施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体验”转型。
推进科技创新
助力农业数字化
市政协委员,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李 宁
数字农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数字化高效发展对提高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黄河流域农业农村先锋城市意义重大。
一、加大政策供给,优化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与配置
发挥政策牵引作用,探索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配置新模式。一是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企业、社会资本等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农民、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乡村数字化建设专项资金,配套数字化基础工程建设和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三是探索投资新模式,拓宽投资渠道,探索多方参与的投融资建设模式,比如围绕起步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加大政策信贷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
二、推进产学研融合,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统筹优势资源,推进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应用。加大对农业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深度融合。二是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针对区域特色农业,比如平阴玫瑰、历城草莓等,挖掘数字化进程中的科创需求,打通生产流通全环节数字化流程。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学研用融合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三、加强人才建设,培育复合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济南市人才资源与优势,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培养既懂农业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开展科创工作或创办企业,强化产学研之间人才流动。二是积极引导科技人才服务“三农”。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围绕地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三是培育基层人才。优化乡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
四、发挥金融保险作用,助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突破
依托省会城市金融保险机构优势,为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模式创新提供高质量服务。一是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对服务农业科创的金融保险机构,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产品供给。比如,围绕莱芜生姜、平阴玫瑰等特色产业,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出专属信贷产品。三是发挥保险机构风险减量服务功能。践行“防重于赔”理念,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依托遥感监测、智能预警技术,完善“保险+监测+服务”一体化机制,增强保险服务的前瞻性与功能性。
打造泉城数字良田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主委 潘荣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针对农业生产中精细化不足等问题,我市应积极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动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一、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化”农业生态系统
一是推动智慧化设施装配,完善前端数据采集。加大微型气象站、土壤墒情传感器、虫情测报仪等农田数字化采集设备部署力度,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推动形成卫星、无人机和地面“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二是打造智能化平台,加快中端信息处理。依托“泉农通”平台,构建集大田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分析挖掘及综合展示为一体的农田管理信息化平台。三是整合专业化队伍,实现末端技术支持。充分利用气候、土壤肥力、作物长势等智能监测数据,发挥好专业人员技术优势,定期提供农事提醒、一对一专家线上交流等针对性建议。
二、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强化“数字化”农业增产支撑
一是增强种业源头创新能力。结合“北方种业之都”建设,在“保育测繁推”各环节加快应用数字技术,加快良种繁育推广,以良种助推我市粮食单产水平提升。二是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构建标准化数字化生产管理体系和数字化精准减损智慧管理体系,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与配套植保等绿色农业技术,用“良种+良技”种出泉城粮食增产“科技范”。三是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推广智能终端和应用智能作业模式,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打通“人、地、机、物、环”生产作业全要素,贯穿“耕、种、管、收”全环节,实现“数字化赋能农机化,农机化率先数字化”。
三、大力拓展数字服务范围,做优“精细化”农业发展保障
一是推进社会化服务数字化。健全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农资统购、农机作业、晾晒收储、农产品销售等“种—管—收—售”全程服务,提升“耕、种、管、收、加、销”全链服务数字化水平。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乡村振兴大讲堂和数字化教育培训基地,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数字“新农人”培训等数字技能培训计划。三是优化金融支持。向金融机构共享政府农业大数据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用金融产品,拓展粮食生产、流通、收储、加工等全产业链数字金融服务场景,满足农业生产主体和农资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为打造泉城数字良田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聚焦“数字耕新”
赋能大田农业
市政协委员,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与安全中心副主任 王维霞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大田农业数字化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抓手。
一、多维度技术融合,精准适配场景。农田监测分层分类部署,实行主产区农田精细化监测,按土壤类型分区部署多深度传感器,配套田间气象站,实时掌握大田墒情、苗情,指导精准灌溉施肥。推广小农户低成本方案,针对山区丘陵单户种植地块,推广“太阳能+LoRa无线传感器”组合,降低单套设备成本和小农户技术投入门槛。农机装备智能升级,在山区丘陵地区引入中小型智能农机,给予“购置+作业”补贴双重激励,解决大型农机“下不了地”问题。开发智慧种植决策小程序,集成大田作物生长模型、气候等数据,农户输入地块面积、作物品种后,自动生成播种时间、施肥配方等方案。推广“数字孪生田块”,在新型经营主体中试点虚拟仿真种植,提前预测风险并优化种植方案。
二、优化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结合“泉农通”农业农村数字大脑工程,整合气象、应急等部门数据,开发“大田数字驾驶舱”,实时显示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灾害预警等信息,辅助政府动态调整种植计划。推行“工单式”生产管理,系统自动匹配农机、药剂,作业完成后数据自动归档,实现生产过程可追溯、可监管。病虫害防控智能化升级,构建立体监测网,试点“植保机器人+生物防治”,实现病虫害“发现—处置—反馈”闭环。产销供应链数字化重构,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从种子采购、田间管理到仓储加工,全流程数据上链存储。发展“订单农业+数字仓储”,依托电商平台大数据,提前3个月预测市场需求。建立“大数据选品机制”,分析电商平台搜索量、复购率等数据,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三、破解制约瓶颈,健全保障体系。财政补贴“软硬并重”,设立大田农业数字化专项基金,按“硬件补贴+软件服务补贴+示范项目奖励”结构分配资金,向丘陵山区、小农户倾斜,解决“重设备、轻应用”问题。建立“三级人才”培育体系,与农业高校合作开设“农业数字化”订单班,毕业后定向输送至农业企业。每村选拔1名年轻村民参加大田农业数字化专题培训,使基层“数字专员”全覆盖。建设数字化示范农场,免费培训农民数字化技术能手。做好资金、技术保障,试点推出“数字农田贷”,根据土壤数据、产量等评估农田价值,经营主体可凭数据信用获得贷款。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实现大田农业数字化标准全面普及。聚焦传感器小型化、农机芯片国产化等关键技术,面向社会发布大田数字化技术难题,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成果优先在济南示范应用。
关于济南市发展设施农业数字化的建议
山东深蓝智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宋志华
济南市设施农业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应用深度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初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活跃。但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问题:第一,技术推广“头重脚轻”。大型种苗企业数字化覆盖率高,但中小型主体设备智能化率不足,技术输出多限于省外市场。第二,数据资源整合不足。设施农业主体使用多个独立管理系统,数据未打通,缺乏统一的数据中台,导致决策支持功能碎片化。第三,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度偏低。预制菜企业数字化品控系统建设不足,田头冷链设施和微型冷链车配置不足,农产品电商销售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四,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设施农业从业者平均年龄较大,掌握智能设备操作技能的比例低,复合型人才缺口大,培训体系缺乏高阶课程。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梯度培育”计划,构建全域数字化生态。建立分级建设标准。制定设施农业数字化星级评定体系,对达标主体给予设备购置补贴。打造“1+N”示范网络。建设数字种苗创新中心和县域示范基地,推广模块化智能温室,带动中小主体完成数字化改造。
二、建设“数智大脑”平台,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构建市级设施农业数据中心。整合种植主体数据,打通气象、土壤、市场等数据源,开发生产预警、资源调度、产销对接等功能。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拓展设施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生产链、质量链、物流链,实现全程可追溯。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夯实智力支撑。实施“数字新农人”培育工程。联合高校开设相关微专业,设立“数字农匠”实训基地,对企业引进的农业大数据分析师给予人才津贴。建立“技术特派员”制度。从头部企业选拔技术骨干,组建数字化服务团队,开展现场技术指导,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完善职业认证体系。开发设施农业数字化运维师认证等相关课程,开展农业物联网工程师培训认证。
四、加强指导扶持,做好保障措施。强化政策集成。设立设施农业数字化专项基金,提高贷款贴息比例。创新金融支持。开发“数字设施贷”产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健全评估机制。建立数字化发展评价体系,发布区县发展指数排名,将设施农业数字化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文字整理/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希涛 通讯员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