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融媒·见证丨抵御外来入侵生物,编织林业保护防线——虫语者的坚守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10 07:30:09


融媒·见证丨抵御外来入侵生物,编织林业保护防线——虫语者的坚守  

研究人员将昆虫分类计数。

  “这几天雨水多,收集回来的虫子有些潮湿,不好辨认,大家要特别留心啊。”

  商河县自然资源局的一间实验室里,几位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用镊子分拣诱虫灯收集回的昆虫。13年来,这群“虫语破译者”以最朴素的坚守,织就了一张特殊的网——它能狙击类似美国白蛾这样的外来入侵者,能为果农保住沉甸甸的杏果桃果,更能让1496种生物在这片土地上安心栖息。

  当你走近他们,会发现生态保护的答案,就藏在对每一只小虫的敬畏里。

  ●拍摄时间:7月8日

  ●拍摄地点:闫家河团队实验室

  ●拍摄内容:虫情监测守护生态环境

融媒·见证丨抵御外来入侵生物,编织林业保护防线——虫语者的坚守
钻研“虫情”筑牢林业保护防线。

融媒·见证丨抵御外来入侵生物,编织林业保护防线——虫语者的坚守

分类后的“标本”。

  223万头“标本”里的生态密码

  走进实验室,记者闻到了一股奇特的气息,似是草木、昆虫、报纸的油墨混杂在一起的气味。桌面上摊开的旧报纸上,堆积着小山般的昆虫尸体——这是从全县7处诱虫灯收集袋中取回的“战利品”。商河县自然资源局二级研究员闫家河和几位同事俯身桌前,手持细镊,正全神贯注地拨弄着这些“标本”,他们要做的是将所有昆虫分类并统计数量。

  “2013年以来,经我们手分类统计的昆虫超过223万头。”闫家河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清晰可闻,他带领的团队每周要处理整整49袋这样的昆虫“标本”,现在的酷暑季节,正是虫量的高峰期。这项枯燥而浩大的工程,他们已坚持了整整13年,“全省乃至全国林业系统里,坚持做如此基础虫情监测的,我们可能是独一份。”

  一旁的林业工程师梁玉婷正熟练地将一只铜绿丽金龟置于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三年前刚加入团队时,她甚至不敢触碰这些虫子。“现在我能轻松辨别出100多种虫子!”她笑着说话的同时,指尖的镊子稳如磐石。更让她自豪的是,2025年以来,团队已发现5种商河县从未记录过的昆虫,“每发现一个新记录种,就像给生态拼图补上一块碎片。”

  枯燥吗?当然。实验室之外的艰辛更是超出想象:虽然酷暑难耐,诱虫灯仍需每日维护,收集袋要风雨无阻收取。但正是付出的这些汗水,筑起了商河独特的生物防御长城——构建县镇村三级监测体系,布设50余个监测点;对200余种有害昆虫系统监测,最长连续监测达24年;累计发布的1709期虫情预报,成为防控决策的“指路明灯”。“我们在给生态系统‘把脉’。”闫家河说,“知道虫子的‘家底’,才能守住生物多样性的底线。”

  精准狙击外来不速之客

  商河县属典型鲁西北平原区,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态安全潜在风险高,面临严峻的外来入侵物种威胁。2004年,商河县被确定为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

  美国白蛾是一种大众较为熟悉的外来入侵物种,它的寄主十分广泛,主要危害多种阔叶树。发生虫灾时,会导致寄主树木的叶片被啃食一空,严重时植株会枯死。闫家河是济南市森防系统发现美国白蛾的第一人,他带领的团队在国内首次证实美国白蛾一年内发生完整4代。而实验室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趋势:美国白蛾第3代数量会显著增加、第4代的数量趋势越来越强。“我们追根溯源,发现是过去飞机喷洒广谱杀虫剂埋下的祸根。”闫家河回忆,早些年为控制美国白蛾,每年动用飞机大面积喷洒杀虫剂,虽能暂时压制虫情,却也杀死大量天敌和益虫。

  2024年,团队与高校合作,首创性开展国产性诱芯防控美国白蛾试验,在百余个村子布设新型诱捕器。“雄蛾被诱芯吸引到诱捕器后,雌蛾就无法交配,产下的卵成了无效卵,自然抑制了繁殖。”闫家河介绍,“试验区域内的美国白蛾幼虫数量明显下降,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不会伤害其他生物,实现了真正的绿色防控。”

  另一场攻坚战在寂静的林地中展开——被林农称为“象鼻虫”的害虫,其幼虫深藏于白蜡树的根颈部,啃噬树木的生命线。“通过多年蹲守研究,我们摸透了它的生活史,防治窗口期和有效方法现在都握在我们手中。”闫家河办公桌上的玻璃容器里,还养着几只“象鼻虫”长期观察。他介绍,研究团队深耕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发现并发表昆虫2新属20新种、60多个中国和山东新记录,首创性研究24种新昆虫发生规律,对7种重大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控技术进行研究应用。

  闫家河说,生物防治手段既不破坏生态平衡,又能形成长效机制。如今,商河已很少大面积飞防喷药,取而代之的是精准防控、局域性投放天敌、使用特异性杀虫剂等措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逐步恢复。

  定制服务守护田间地头

  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同样为民生服务。殷巷镇张六真村以杏为特色产业。每年2月下旬,杏树刚抽芽,草履蚧若虫就从土壤里孵化后钻出,顺着树干爬到枝头吸食汁液,等果农发现时,幼虫即将发育成熟,很难被消灭。“最严重的一年,一半杏子都落了,直接导致大幅减产。”一位果农告诉记者,多亏了闫家河团队的帮助,才解决了多年的困扰。

  “我们仔细研究了草履蚧虫害的发生时间和防治方法,发现塑料膜阻隔法非常有效。简单来说就是在树干底部包裹塑料膜,让虫子爬不上去,扎堆聚集在膜下,杀虫变得很轻松。”闫家河说。这样的“定制服务”,商河果农早已习惯。每年根据虫情监测数据,团队都会发布防控指南。这些信息改变了果农依赖农药、把控不好最佳防控时机的过往,实现精准防治,既省钱又高效。

  科技化手段,正让这项依赖人工、肉眼的工作焕发新生。现在,商河的监测点已用上新型智能诱捕器,能自动统计诱捕昆虫的数量并识别种类,数据实时传输到全县统一林业平台。“虽不能完全代替人工,但效率提高不少。”梁玉婷演示着系统界面,屏幕上清晰显示着虫子的识别结果。更让团队看到希望的是,曾经被海外垄断的性激素诱芯,如今已实现国产化。“一支进口诱芯二三百元,现在国产的成本降低了不少,效果也不逊色。如果我们的试验能成功,大面积使用国产诱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常有意义。”闫家河说,这种突破不仅降低了防控成本,更是掌握了应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核心技术。

  记者从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商河分局了解到,今年4月,历时一年多的商河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刚刚完成,共调查到物种1496种。下一步,商河县将通过科学精细化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

  生态保护像一场马拉松,需要代代坚守。让闫家河欣慰的是,如今团队里的年轻人正飞速成长,智能监测技术不断升级,科普教育深入人心。这群“虫语者”用坚守和智慧,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织就一张防护网,以十三载的坚守证明:人类与自然的共生之道,往往就藏在对最微小生命的敬畏与洞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