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数字赋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14 08:40:35

  □赵 璨

  在数字化浪潮下,数字技术正驱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文化服务的公平覆盖、精准供给与多元协同。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转型面临城乡数字鸿沟、供给模式滞后、治理协同不足等挑战。济南市实践表明,需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强化宏观架构与跨部门协同的顶层设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基础支撑,保障特殊群体权益;打造需求导向的数字内容供给创新链条;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优化政府、社会、市场多元治理模式与动态评估。未来发展需深化智能应用、区域协同与国际传播,以系统性变革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支撑文化强国建设。

  在数字化浪潮重构社会服务体系的当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与挑战。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在“十四五”规划下,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积极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提升城市综合软实力,绘就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新蓝图。

  ▶▶数字赋能基层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不仅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更重塑了服务体系的底层逻辑。国家战略层面,《“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将数字赋能作为提升服务效能的核心路径。在此背景之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遵循三重价值逻辑:一是公平性逻辑,通过数字技术弥合城乡、群体间的文化资源差距,实现文化权益的全民覆盖。二是精准性逻辑,依托大数据与智能算法,构建需求导向的动态供给机制。通过用户行为分析,精准推送个性化文化服务。三是协同性逻辑,打破壁垒与资源孤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的服务生态。济南市的实践正是在这一宏观框架下展开,相关探索体现了数字时代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必然性与创新性。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方向

  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面临系统性挑战,需要从宏观维度审视问题根源并寻求突破。其一,结构性失衡问题。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差距、老年群体与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优质文化资源下沉不足等,本质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数字时代的映射。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全,数字文化资源传输受阻;老年群体因数字技能缺乏,难以使用智能终端获取服务。解决此类问题,需强化顶层设计,将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其二,供给模式的创新瓶颈。传统“送文化”模式难以满足群众个性化、沉浸式需求,需推进“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推动文化资源从“单一供给”转向“双向奔赴”。通过“文化众创平台”收集基层创作的数字作品,增强文化的参与感。其三,治理体系的协同短板。文旅、教育、科技等部门在数据共享、标准制定、绩效评估的分散,制约了服务效能提升。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数字化评估体系,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课题。济南市的实践证明,通过数字化治理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实现了文化资源的高效调配,但需进一步向系统性、制度性层面深化。

  ▶▶宏观层面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体系

  顶层设计:构建数字文化服务的制度框架。在宏观层面,要以政策体系为引领,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数字经济战略等顶层设计。制定《基层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纲要》,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资源整合规范、服务效能指标等。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文旅、通信、教育、科技等部门资源,形成“规划共商、数据共享、项目共建”的协同机制。构建“基层数字文化服务生态网”,从市域视角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布局。设立“数字文化服务标准化委员会”,制定服务终端、数据接口等统一标准,避免重复建设。

  基础支撑:推进数字文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布局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战略。重点推进偏远地区5G网络、光纤宽带全覆盖,优先在人口密集区域部署智能文化服务终端。开发适老化、无障碍的数字服务平台,通过语音导航、大字版界面、盲文电子书等功能,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推广“老年文化服务APP”并采用语音交互模式,帮助老年群体便捷获取戏曲、养生讲座等内容。同时,构建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文化资源云端共享、服务终端互联互通。济南市的“公共文化云”平台可整合图书馆、博物馆、非遗资源等,形成全市统一的文化数据中枢,定期更新资源库,确保内容的时效性与多样性。

  供给创新:打造数字化文化生产与传播体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构建“内容生产—智能分发—沉浸体验”的数字化供给链条。一方面,深挖地方文化资源,利用3D建模、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虚拟文化场景。打造“数字泉水文化博物馆”,通过VR技术还原趵突泉历史变迁,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泉水文化。另一方面,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开发“VR文化研学”“AI导览+实地探访”等沉浸式项目,提升参与感。推出“非遗技艺元宇宙体验馆”,群众在线上学习剪纸技艺后,可线下参与实践工作坊。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内容创作,通过“文化众创平台”征集短视频、数字艺术作品,构建全民参与的文化生产生态。并通过设立“数字文化创新基金”,激励社会机构与公众共同打造具有济南特色的数字文化IP。

  人才赋能:培育数字文化服务专业化队伍。建立“外引+内培”的人才体系。通过政策激励引进数字技术、文化创意高层次人才,设立“数字文化专家智库”,为服务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与山东大学合作成立“数字文化研究中心”,汇聚学界专家为政策制定提供咨询。联合高校与基层数字机构,培养兼具文化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在社区文化工作者培训中,增设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课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数字文化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与绩效评估,激发创新活力。对开发优秀数字文化产品的团队给予奖金与职称激励,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治理优化:构建多元协同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驱动”的治理模式。政府层面,完善资金保障机制,设立数字文化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社会层面,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平台开发、内容创作、运营维护。市场层面,探索数字文化服务付费模式,开发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包,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构建动态评估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定期发布“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指数”,以数据驱动服务优化。每季度发布《数字文化服务满意度报告》,根据反馈调整资源分配策略。

  ▶▶济南实践的宏观启示与未来展望

  各部门的相关探索揭示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规律:一是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数字技术应用的目标最终是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二是系统推进取代分散式改革,基础设施、内容供给、人才队伍、管理机制需同步升级。三是开放协同打破固有壁垒,政府、社会、市场在数字时代的合作将创造更大服务价值。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方向演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将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形成虚实交融、全民共创的“数字文化共同体”。需持续深化“文化+科技”融合,打造全国基层数字文化服务的标杆城市,重点突破以下三方面:其一,深化智能技术应用,探索AI辅助文化创作、元宇宙虚拟文化空间等前沿领域;其二,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数字文化资源跨区域共享,助力黄河流域文化带建设;其三,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通过数字平台向海外传播济南文化,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

  数字赋能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一场系统性变革。从微观项目到宏观体系,从技术应用到制度创新,需要以全局视野谋划路径,以人民需求锚定方向。实践证明,通过顶层设计、基础支撑、供给创新、人才赋能、治理优化的系统性推进,能够有效破解转型困境,释放数字时代文化服务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各地应立足区域实际,在宏观框架下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坚持新发展理念,在数字浪潮中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济南市历下区图书馆。本文系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数字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编号JNSK2025C05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