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14 08:43:08
□张韶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壮大社会主流价值,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济南市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取得显著成效。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济南市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平阴县成功荣获县级全国文明城市,17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13家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3所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4户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济南应当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创新发展思路与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讲好济南故事
要进一步做好济南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做好新时代泉城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品牌凝练。一是坚持不懈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如何以泉水为纽带,将自然景观、历史街区和市民生活有机融合,实现由‘地理符号’到‘文化认同’的升华”这一重大课题,以此为契机,统筹推进“泉水文化”“名士文化”“中医药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的系统挖掘与阐释工作,为持续推动泉城申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持之以恒做好红色文化的系统研究工作。济南是一座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基因的英雄城市,“莱芜战役”“济南战役”“解放阁”“英雄山”等都是济南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把红色基因融入强省会建设生动实践、升华为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三是久久为功做好新时代泉城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品牌凝练工作。从“以文兴城,以文塑城”“在泉城·全办成”“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到全面打造AI赋能的“数字先锋城市”、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双擎驱动的“空天之城”,不断夯实城市软实力基础,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做强文旅产业
要进一步推进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与产业升级,做优做强“大文旅产业”。一是整合全市文商旅体资源,推出叫得响的城市文旅品牌。充分整合济南文化、旅游、体育及商业等方面的优质资源,科学有效构建协同开发机制,策划“一年四季·泉在济南”等重点IP,丰富文旅产品供给。通过“泉”在济南过五一、过暑假、享金秋、过大年等系列活动,为广大游客和市民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以超然楼亮灯、夏雨荷花灯、趵突泉“猪鲤”等文旅“爆款”,不断提升济南城市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规范文创产品的开发和版权保护。相关部门要积极构建激励和保护机制,引导相关经营主体开发更多高品质、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更好满足广大游客和市民的新期待。同时,要做好产品的版权保护工作,规范“泉城IP”的授权和监督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激发文化创新发展活力。依托齐鲁文化大模型和山东文化数据库等数字平台,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数字文旅等前沿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
推进城校融合
要进一步推进城校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文化共同体意识。一是持续做好并丰富“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等品牌活动,不断完善驻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使莘莘学子成为城市合伙人,实现城市与大学生的彼此成就。二是将济南文化资源融入全市大中小学教育。整合各方专业力量,创新建设“泉城·全城”文化保护与传承课程体系,针对基础教育不同学段和高校不同专业类别编写适宜的地方特色文化教材与文化普及读本,推动特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鼓励驻济高校间开展跨校选修“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济南曲艺”等特色文化课程并实现学分互认,切实提高济南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的普及度。三是打造城市文化研究与传播高地。整合政府、院校及社会各方资源,高标准建设泉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揭榜挂帅、设置专项课题等形式,鼓励引导驻济高校院所各领域专家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同时为广大师生开展教学实践、文化体验、交流互动提供有效支撑。
丰富文化供给
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丰富文化供给内容与形式。一是加快推进落实《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文化场馆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因地制宜,进一步规划建设好泉城书房等,构建服务市民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持续擦亮济南城市文化名片。二是要加快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以泉城申遗为契机,高质量做好天下第一泉景区和明府城片区的保护提升工程;以地铁大规模开通为契机,高标准做好地铁沿线重要文化景观保护建设工作,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济南地铁文化系统。三是依托济南都市圈规划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要加强与区域内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创新性、开放性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带、齐长城历史文化带和胶济铁路文化带,城市间联合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等,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增强区域内文化活力与凝聚力。
当前,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式方法,促进济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不断提升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泉城力量。
〔作者系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副编审。本文系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文化传承的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NSK2025B04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