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济南报业全媒体

2025-07-15 07:55:51

  七月的济南,热浪仿佛把柏油路晒化了一般,远远望去波光粼粼,而全市2383名驻村第一书记的身影却在田垄间愈发清晰。他们裤脚沾着泥土,额角挂着汗珠,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驻村帮扶的责任和担当,用实干实绩响应着“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收官的号角,在济南这片泉水滋养的土地上书写着一个个带着温度的乡村振兴故事。

  党建领航:“散沙”拧成“钢绳”

  “大家伙儿再加把劲,把这批订单赶出来。”不久前,在莱芜区苗山镇上郭家沟村的手工作坊里,面对电商平台2000条手串的紧急订单,驻村第一书记吕克奇吹哨集合,党员们率先搬来小马扎,带着村民穿线、打包,比约定时间提前1小时完成任务。更暖的是,邻村鲜桃滞销时,吕克奇带着“助农党员先锋队”把直播间搬进果园,党员们咬着桃喊:“咱这桃甜过蜜!”3000多斤桃子很快售罄,从开始的“愁着卖”到现在的“愁着供”,果农攥着钞票直抹泪,“遇上难事还得靠组织!”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无独有偶。济阳区济阳街道稍门村的卤味厂曾卡在土地流转上——老张家祖坟成了“拦路虎”。第一书记王树生搬来老党员开“现场会”,程大爷拍着大腿说,“58年修水渠,党员带头跳冰碴子!现在为了大伙致富,咱能落后?”村“两委”蹲在院里给老张算账:“流转后一年多挣800多,迁坟还能腾半亩地!”17台农机开进大田那天,村民高大叔攥着流转金的手直抖,“这钱比种三年玉米还多!”如今,村党支部领办的卤味厂年销130万元,党员带头学技术、跑销路,酱香里飘着“红色味道”。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在南部山区张家庄村的“民情日记”上,“90后”第一书记黄姣艳记着:“扁担奶奶赵殿香7点出门卖菜,独居王大爷9点到村头晒太阳”。哪天没见着,她准会上门看看。她每周和村“两委”干部谈心,到困难群众家扫院子、买药,谁腿脚不好、谁孩子没工作,她门儿清。现在,村里柏油路铺到家门口,爱心义剪、影艺观影成了常态,八旬老支书程殿利剪完头发直夸,“这闺女,把党的心带到咱心窝里了!”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党旗飘扬,乡村焕新。驻村第一书记们带着“党建钥匙”,解锁乡村发展新模式,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持续增强,“以前开会稀稀拉拉,现在党员带着干,群众跟着上!”这是部分“疲软”村最真切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正是党建引领为乡村产业的破局发展筑牢了根基。

  产业破局:“土疙瘩”变成“金扁担”

  乡村振兴的底气,藏在冒热气的产业里。驻村第一书记们带着“火眼金睛”,从荒地、山泉、老手艺里挖潜力,让每个帮扶村都长出独特的“致富根”。

  历城区东沙河四村的芦笋地,曾让第一书记王旭36次碰壁。“东沙四的芦笋?没听说过!”经销商们的回应,他现在回想起来脸上还微微发烫。当第37次推介碰壁后,他举着芦笋冲进助农大集直播间,嗓子喊哑了就喝口凉水继续,铁了心地打出个品牌来。当上海客商的私信弹出时,他手都抖了。2024年初夏,8500斤芦笋装上货车时,他和村书记的手掌击在一起,声音脆得像芦笋秆断裂。如今,五个村庄组成的产业联盟里,统一供苗的芦笋顺着标准化田垄生长,52项农残全合格的报告,终于让银座超市的采购经理露出笑脸。看着10.8万元到账短信,村会计搓手笑:“王书记把咱村的芦笋变成了宝!”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与王旭一样在田间地头找商机的,还有起步区大颜村的第一书记乔文静。大颜村的啤酒厂里,油莎豆在沸水里翻滚出坚果香。乔文静的眼镜片沾着面粉,她正盯着发酵温度表。国道改线占了254亩耕地后,村里陷入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她带着村“两委”跑遍省农科院,把这颗“小豆子”请进村。为筹钱,她白天跑部门要政策,晚上敲企业大门谈合作,硬是拉来100万元财政资金、600万元社会投资。设备安装时,她守在厂房连轴转半个月,瘦了8斤。现在,啤酒年产销量达3000吨,50多个村民实现家门口上班。村民艾鑫说:“每月多挣3000元,既能照顾家,又能挣钱,乔书记真是给咱找对了路子。”乔文静的规划图上,油莎豆正变成零食、护肤品,小豆子要长成“大产业”。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长清区双泉镇陈沟村南那48亩水淹地,曾是村民眼中的“烂泥塘”。第一书记齐明驻村后,蹲在塘边琢磨三天,拉着村书记田增强跑遍临沂、河北,终于找到“解药”——喜湿的玉木耳。“这地能种出金?”面对质疑,齐明领着村“两委”建起16个大棚,凑齐356万元资金,搞起“支部+公司+村民”模式。70岁的张大爷进棚采木耳,一天挣几十块钱,笑得合不拢嘴。齐明还拎着样品赶市集、闯超市,把玉木耳送进了陶鲁超市。如今水淹地上,“冰雪”般的玉木耳簇簇绽放,5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挣钱,村集体账本多出10万元,烂泥塘早成了聚宝盆。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从“愁销路”到“忙订单”,从“烂泥塘”到“聚宝池”,济南乡村的产业故事各有精彩。产业兴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大家对生活的期盼也更足了,而第一书记们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民生细节里的“心上事”。

  民生暖心:“心上事”变成“上心事”

  乡村振兴的温度,藏在冒热气的民生里。驻村第一书记们带着“铁脚板”,把办公桌搬到村民院坝,让每个诉求都长出暖心的答案。

  南部山区柳埠街道马家峪村的山路,曾是第一书记王长娟心上的坎。“进城办事要走5里地,孩子上学得等顺路车!”村民的话她记在笔记本第一页。她带着卷尺量弯道,仔细记录具体位置和宽度,跑了八趟交通局,硬是给险坡装上500米防护栏。4月22日,827路公交车进村时全村沸腾了,“这下进城看孙子不用摸黑赶路了!”张大爷摸着站牌说,公交站台成了“民心驿站”。现在,农产品进城快了,游客进村多了,司机师傅说:“这趟车装的都是好日子!”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而在商河县孙集新村,第一书记惠兴雁的办公室在暑假里变了模样。“惠阿姨,魔方课开不开呀?”托管班里,小宇举着魔方扑过来,惠兴雁笑着指指桌面:“先下完这盘‘数学象棋’!”她用闹钟讲时间,借成语接龙拓知识面,墙角帆布包里的理发工具,更藏着她的暖心秘籍。起初拿丈夫练手剃得“狗啃似的”,如今已为300多位老人理过发。给82岁的张奶奶推头时,她边梳银发边念叨:“您孙女寄的月饼到了,腿疼药也捎来了。”傍晚帮村民搭菜架,惠兴雁裤脚沾泥,指尖还留着修玩具的油漆:“驻村不能当过客。”如今村里托管班笑声满院,老人院里馒头飘香。她的“百宝箱”又添了《电商入门》,正琢磨教乡亲给农产品拍“朋友圈写真”——这双手,握得住钢笔,拿得起锄头,更接得住乡亲们的热乎劲儿。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从“路难行”到“车到家”,从“课余荒”到“托管暖”,第一书记们办的不仅有关乎村庄发展的大事要事,更有事关群众冷暖的“关键小事”。这些驻村日常中点点滴滴的温暖汇聚起来,正是“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结出的丰硕成果。

  “千村提升”结硕果:在希望的田野续写新篇

  当落日熔金洒满济南的田野,满载芦笋的货车驶向城市,卤味车间的酱香飘出半条街,公交车载着放学的孩子们驶进山村——这些生动的场景,共同勾勒出“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的实践成果。

  三年计划收官在即,济南乡村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从“等靠要”到“闯干拼”,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集体经济的活力持续增强;从“脏乱差”到“美如画”,乡村的颜值气质全面提升……这些变化,正是“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的成效所在,也是济南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答卷。

  “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7支帮扶力量,2383名驻村第一书记、1642家联村企业、6868名“三专员、两顾问”共同筑起“人才链”,为乡村注入“智力活水”。济南以“四链融合”为抓手,推动产业链上10余类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产村融合特色村星罗棋布;资金链上,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村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创新链上,电商直播、私人定制等新模式不断涌现,让乡村发展底气更足、活力迸发。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在这场实践中,第一书记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王旭在芦笋地蹲守400个日夜,铺就从田间到商超的“金色通道”;王树生在卤味厂熬过无数夜晚,让灶台煳味变成车间酱香;王长娟为公交线路跑遍部门,让汽笛声成为山村最动听的音符……他们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脚踩泥土的实干;不是盆景,而是遍地开花的生机。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从“下乡”到“扎根”!济南驻村第一书记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写下温情答卷

  站在新的起点,济南的驻村第一书记们仍在忙碌:乔文静规划着油莎豆护肤品的生产线,黄姣艳策划着下一场文化活动,惠兴雁谋划着开设新的课程。这画面里,有党旗在田垄间猎猎作响的鲜红,有产业大棚里蓬勃生长的翠绿,有村民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更有第一书记们裤脚的泥土色,那是最质朴也是最动人的底色,见证着从“下乡”到“扎根”的坚守。他们深知,“千村提升”没有终点,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的赤诚,他们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种出更丰硕的果实,让“万人下乡”的足迹延伸向更广阔的振兴图景,让“千村提升”的画面在时光的冲刷中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