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聚焦人大代表基层履职的故事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16 07:21:44

  基层立法联系点和人大代表家(站)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从“纸上”落到“地上”的关键枢纽。济南市各级人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力民主法治双轮驱动,精筑基层履职平台,架起民意传递“连心桥”,深耕民主法治“责任田”,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实现了基层立法联系点和人大代表家(站)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履职的成功蝶变。

  历下区人大

  “四方联席”提高基层治理工作成效

  当前,在历下区,一场场人大代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居民定期召开的联席会议,正围绕一件件看似琐碎的社会治理“小问题”,进行“联合会诊”,为基层治理赋能助力。

  近年来,历下区人大常委会不断拓展深化“两个联系”机制,持续丰富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1.0版本“代表来了”和2.0版本“扫码找代表”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打造人大代表联系群众3.0版本——联席会议,组织由人大代表、政府部门、社区及居民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人大代表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政府部门现场答复,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构建起“人大代表出题—部门解题—群众阅卷”的工作闭环。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聚焦人大代表基层履职的故事

  历下区人大常委会打造人大代表联系群众3.0版本。

  在一场由街道人大工作室组织的联席会上,人大代表通过视频展示的形式,更直观地向现场参会人员摆出发现的问题。面对犀利发问,职能部门负责人当场承诺,“一周内完成全域排查,挂牌督办高风险点位。”这样的联席会议在历下区各街道已成常态,并推动基层治理领域难题有效破解。

  趵突泉街道人大工作室针对人大代表反映的齐鲁医院周边拥堵问题,创新“潮汐车道+错峰共享车位”,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40%,因地制宜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坚持“幸福升级”:推动5个“长者食堂”落地,提供“一元餐”惠民服务,惠及辖区老人2000余名。在服务新就业群体方面,坚持“爱心护航”:搭建2个“暖心驿站”,驿站配备饮水机、药箱、手机充电等,为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临时休息场所。

  “人大代表反映得越精准,我们整改就越有方向!”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四方联席会议,让民意直达,切实提高了基层治理的工作成效。

  市中区魏家庄街道

  “小巷总理”履职尽责映初心

  “小巷总理”,一个充满温情与责任的称谓,生动地诠释了社区工作者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在市中区,就有这样一位“小巷总理”——市中区魏家庄街道麟祥街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季琴,她扎根社区20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行动解决民忧。自2021年当选为市中区第十九届人大代表以来,季琴更是肩负起“双重身份”的使命,既是社区治理的“操盘手”,又是民生民意的“传声筒”,在基层治理与服务民生的道路上,踏出了一串串坚实而温暖的足迹。

  为解决帝景苑小区10年内涝,季琴带领“地基小组”30余次踏勘,绘制47处积水点及水电热力图,推动建成3200平方米新路面,让723户居民告别“雨天绕行”。2023年供暖季前,协调供热企业提前15天介入,为82户老年居民排查供暖问题,使室内温度平均提升5℃。创新“周一议事”机制,94期议事会累计解决787件“关键小事”,成了“家门口的民主实践”。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聚焦人大代表基层履职的故事

  季琴创新“周一议事”机制就地化解“关键小事”。

  在治理上,她推动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协调三级资源,联合12个部门破解商圈治理难题,引进环卫一体化公司,新增230个电动车充电桩。牵头成立“麟里Π共治联盟”,56家商户为特殊群体提供公益服务1.2万人次。将7个网格设为“微网格履职单元”,每月开展“网格问政”活动,就地化解35件“小事”。

  在长期的社区治理实践中,季琴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社区的长治久安,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她积极探索创新,提出了“三事分流”工作法,即将社区事务分为大事、小事和私事。大事联办破壁垒、小事共办聚合力、私事自办激活力,化解邻里纠纷89起,发展21名“调解达人”。“三本账”闭环管理记录237条民意,办理23件民生实事,《四级五事网格工作法》获评市中区优秀社区治理案例。

  从当选时选民说“这是你的新考场”,到如今“我的近邻是人大代表”,季琴用20年社区经验和4年履职,走出了“听民声、聚合力、建机制、暖民心”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莱芜区羊里街道

  人大代表工作室解锁基层治理“新方式”

  在莱芜区羊里街道羊里村,“华会调解工作室”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融合"六尺巷"治理智慧的调解平台,正是区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刘华会创新基层治理的缩影。

  做调解工作的这些年来,刘华会总结出了基层村庄治理的“三字经”,那就是“公、和、让”。用“公心”做调解、不偏不倚,用“和睦相处”引导涉事双方看纠纷,用“各自退让三分”化解矛盾。他还总结出“望闻问切”的矛调工作法,在调解工作中融入双方当事人“和合共生”理念,形成了事前预防调解治“未病”、事中及时化解治“已病”、事后跟踪疏解治“末病”的全链条式调解工作思路。“华会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功化解交通事故赔偿、工伤纠纷等案件100余起。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聚焦人大代表基层履职的故事

  “华会调解工作室”探索全链条式调解工作思路。

  目前,“华会调解工作室”已形成以刘华会为头雁,党员、调解员、网格员为雁群的调解“雁阵”,调节范围辐射到周边10余个村。调解过程中,他们既把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在当地,又能收集到民情民意反馈给有关部门,打造出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羊里样本”。

  在乡亲们看来,刘华会不仅是村民心中的“贴心人”,也是积极履职的人大代表,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他积极参加人大调研和视察活动,传递基层心声,把关于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人民调解、孝老养老等热点问题形成建议并落到实处,推动民生问题解决。他坚持当好政策"传声筒",在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讲,将土地流转、产业扶持等惠农政策送到群众手中;同时,推动涉农资金向产业项目倾斜,最大限度惠及民生。

  走进羊里村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试验基地,复垦土地上黄芪、丹参等中药材长势喜人。这是今年刘华会牵头盘活的闲置土地,可带动村集体增收突破10万元。

  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刘华会坚持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积极传递基层心声。在羊里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意见箱里装满了村民的心里话。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已累计解决老年人出行不便、医疗保障等问题17件。每到传统佳节,刘华会都会带领志愿者到幸福院给老人发放慰问品,提供免费就餐、理发、体检等服务,真正把“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

  多年来,他始终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用党建红绳串联起产业发展、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的治理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