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一口油旋香 满满济南味——老赵夫妻的生计与一座城市的舌尖记忆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17 07:22:23


  清晨,济南历山东路的赵家油旋店飘出缕缕葱油香。赵金忠和妻子王丽云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揉面、抹油、卷旋、煎烤,动作如行云流水。

  刚出炉的油旋色泽金黄,内软外酥。油旋,这种螺旋状葱油小饼,早已融入济南的城市记忆。

  一团面一勺油 最朴素的味道

  赵金忠的油旋情缘始于传承。提起这门家传的手艺,赵金忠眼中闪着光,他一边熟练地卷着面皮一边说,“我干了得有40年了吧,我和妻子结婚后便一起经营这家小店!”

  从2000年前后开店至今,夫妻俩日复一日守着小店,年销售油旋超过10万个。

一口油旋香 满满济南味——老赵夫妻的生计与一座城市的舌尖记忆

  “和面环节很重要。”他边揉面边说,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揉完面团后要做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揉完后手上和盆里干干净净,面团光滑。”

  面剂子在案板上被擀成薄皮,抹上精心调制的葱油,赵金忠开始卷面。他边卷边抻,面皮被拉得极薄,然后卷成完美的螺旋状。七道工序,层层叠加,一个油旋坯子才算完成。

  油旋坯子放置炉上两面煎烤,直至变色。赵金忠说,最关键的环节在最后——用大拇指在油旋中间果断一摁,压出标志性的小凹,让热气从中散发,这才成就了油旋外皮酥脆内瓤柔嫩的口感,一个色泽金黄的油旋也便出炉了。

  这方三尺灶台,见证着夫妻俩的日子,也浸润着油旋最本真的醇香。面团在手中延展、卷叠、蜕变,每一道工序都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坚守。

  他们守的不仅是生计,更是济南的老味道,让一枚枚小小的油旋,始终在喧闹的街头旋出最朴素的味道。

一口油旋香 满满济南味——老赵夫妻的生计与一座城市的舌尖记忆

  老味道新食客 舌尖上的记忆

  在很多济南人的记忆里,油旋不止是一种小吃,更是舌尖上盘桓的温热乡愁,那旋纹里卷着泉城的烟火故事,也是寻常巷陌里最真实的生活滋味。

  “油旋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一位老济南人这样形容陪伴他长大的“味道”。而在济南,吃油旋也有着独特的仪式感——配上一碗甜沫,趁热享用。

  赵家油旋店门前,常能见到不同年龄段的食客。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探寻记忆里的老味道,也有刚刚放学的小学生买一个刚出锅的油旋当小零食,更有外地的年轻游客特地前来打卡品尝。

一口油旋香 满满济南味——老赵夫妻的生计与一座城市的舌尖记忆

  “吃了得七八年了吧。”顾客孙先生带着孩子,站在摊前等待新鲜油旋出炉,“他家油旋做得不错,我正好就在附近住,所以经常来买。”

  像孙先生这样的回头客在赵家油旋有很多。王丽云说:“咱家店一直以来都是以回头客为主。”在济南,一家油旋店能开多久,往往取决于能留住多少老顾客。“我们坚持货真价实!”王丽云这样总结自家油旋的秘诀。

  谢女士从2017年开始成为这里的常客:“我也是听同事说的,同事小时候就吃他们家油旋。我觉得挺好吃的,经常会买一堆跟同事们一起分分。”

  最令赵金忠感动的是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有位来自无锡的顾客,吃了我家的油旋觉得好吃,又专门回来买。”小小油旋跨越地理界限,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味觉纽带。

一口油旋香 满满济南味——老赵夫妻的生计与一座城市的舌尖记忆

  匠人心烟火情 街巷里的传承

  对济南人而言,油旋是乡愁的味道。它不如把子肉张扬,没有九转大肠精致,却以质朴的温暖打动人心。2009年,油旋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认证肯定了它在济南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济南这座以泉水闻名的城市,油旋摊点如同泉眼般散布街巷。老街巷里,人们下班后总不忘捎上几个油旋带回家当晚饭;芙蓉街里,游客在小巷中穿行时,会被突然飘来的葱油香吸引;油旋店铺前,簇拥着本地市民、外地游客。

  油旋,还是一种流淌在时光里的文化密码。

一口油旋香 满满济南味——老赵夫妻的生计与一座城市的舌尖记忆

  当人们咬下油旋那酥脆的外皮,温热的面瓤裹挟着葱油的醇香在舌尖绽放。这掌心大小的螺旋状小饼,既镌刻着传统手艺的初心坚守,也沉淀着街巷里几代人的烟火记忆。

一口油旋香 满满济南味——老赵夫妻的生计与一座城市的舌尖记忆

  文化的传承,不仅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也在像赵金忠夫妻一样的匠人技艺中。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匠人们依然坚持着传统技艺——卷抻间的力道,煎烤时的火候,全凭岁月打磨出的肌肉记忆。他们俯身案板,用行动告诉世人——泉城的“味道”,就在这一团面、一勺油、一团火的温度里。

  当油旋渐渐泛起金黄,香气再次弥漫街巷。在一个个“老赵”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一道螺旋状的面点,留住了泉城的老味道。(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葛君 栗潇 宋钰 王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