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报业全媒体
2025-07-17 15:23:01
最近,济南在科技创新领域频频迎来好消息。2025年1-5月,济南市569家规上科技服务企业营收突破216.48亿元;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4.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62个百分点。不久前举行的全省科技大会上,济南市124个项目(人选)斩获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总数42.76%。在量子通信、基因编辑、高端芯片等前沿领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济南不断涌现,一座以“硬科技”为底色的创新高地正加速崛起。
攻坚核心技术,创新高地攀高峰
新黄河记者从济南市科技局了解到,2024年度全省科技奖角逐中,由在济单位牵头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奖达124项,涵盖奖项类别广泛、含金量高:最高奖2人,青年奖4人,自然科学奖25项,技术发明奖9项,科技进步奖83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人。这一成绩全面体现了济南作为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雄厚创新实力。
近年来,济南的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多个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
例如,在高端芯片方面,山东云海国创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企业级高性能、高可靠闪存存储主控芯片,攻克了多层异构介质融合架构等核心技术,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悉,2022年至今,该企业级闪存存储主控芯片已应用7.4万套,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近十亿元。该项目也获得2024年山东省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又如,在生物医药方面,山东盛迪医药有限公司(济南)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瑞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瑞霖唐®)获批上市。该药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磷酸瑞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复方制剂,填补了同类复方制剂创新药的空白;舜丰生物获批3张粮食作物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高油酸大豆实现省内种植1.15万亩。
再如,在高端装备领域,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在济南地铁建设中投入使用,掘进速度平均提升32%以上;山东成通锻造有限公司(济南)成功量产16吋多向模锻阀门阀体,该成果是全球首次采用多向模锻液压机技术,实现大型阀门阀体的规模化生产,填补了我国本领域空白。
在探索未来科技的前沿阵地,济南同样走在前列。齐鲁中科电工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世界首根200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标志着我国在铁基超导材料制备及应用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济南绿动氢能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成功应用于南极秦岭科考站,实现极地环境下的绿色零碳供能,其热电综合效率超过90%。
与此同时,以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为代表的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也成为济南汇聚创新资源的核心引擎。依托这些平台,“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刷新世界纪录,“济南一号”微纳卫星实现了全球首次跨越12900公里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相关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目前,济南拥有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29家省实验室,数量均居全省首位,为原始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畅通转化路径,创新雨林显活力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对此,济南不遗余力。
今年1-5月,山东科技大市场挂牌成果384项,交易额达到1.6亿元。而科技成果路演、融资需求对接会也已成为常态。新黄河记者了解到,2025年上半年,全省首次省实验室专场成果推介会在济南举办,目前已组织科技成果项目路演、融资需求推介会、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17场,对接项目达126个。济南还举办驻济高校院所高价值技术成果市内转化对接会3场,签约项目19个,总金额8420万元。
今年以来,济南市共遴选济南好成果30项,其中9项入选山东好成果专报,数量居全省首位。
成果转化同样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
数据显示,济南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政策作用,今年1-5月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备案558笔,32家合作银行为39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6.31亿元。
在机制改革方面,济南也有了新的突破。《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版)》,即“新高校20条”2025版引发,突出成果转化、校企融合、投入产出导向,深化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构建起市校融合发展的机制保障。
厚植“生态圈”,创新沃土育参天
有平台、有市场、有保障,济南为创新的主体——企业以及创新的源泉——人才,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圈”。
济南建立了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雁阵式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71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165家;23家企业和2个团队获2024年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补助支持,争取省级科技经费660.5万元,补助企业数量和经费支持总额均居全省第一。
济南还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围绕“13+34”产业链创新发展需求,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研发计划,市级“揭榜挂帅”项目连续多年90%以上项目投向企业;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新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三高一新”集聚项目,支持契合全市重点产业方向的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此次山东省科技奖济南获奖项目中,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占比达到73.9%,其中技术发明奖全部为企业牵头或参与。
在人才方面,济南出台《济南市关于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若干措施(试行)》,组织实施各类人才工程,推荐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8人、泰山学者通过综合论证6人,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家、外国专家工作室4家。新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20件,推荐国家外国专家项目39项、省外专双百项目32项,立项省级海外工程师项目11项。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推动济南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突击队。这在此次山东省科技奖的获得者中尤为突出,青年奖获奖10人中,4人来自济南,最小年龄只有35岁。这些青年人才活跃在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的李子申研究员,深耕北斗导航定位应用基础研究,提出全球、区域、局域等多尺度电离层精确监测与监测新方法,成功用于北斗系统广播、星基增强电离层模型研制。
如今的济南,正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建设科技强市的奋进之路。在最新的《自然》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中,济南居第31位(较上年提升1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济南保持第15位,属于“科技强市”,济南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6年居全省前列。从量子卫星翱翔寰宇到氢能点亮南极冰原,从基因编辑种子扎根齐鲁到高端芯片守护数据安全,一项项“济南好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背后,济南正用创新的笔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