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25 08:04:47
2011年11月,在乡镇合并、撤镇改办的改革浪潮中,市中区人民法院陡沟人民法庭应运而生。其辖区涵盖3个街道、66个村居,人口30多万。2024年,陡沟法庭法官人均结案数553件。
近年来,陡沟法庭始终将人民满意作为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的最高追求,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着“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内涵,先后荣获“全国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人民满意政法单位”“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诸多荣誉。
送法入村。
实地勘测。
普法宣传。
巡回审判。
护航乡村振兴“不缺位”
陡沟法庭附近有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山区古村落,前些年,为响应政府退耕还林的号召,村里将部分山地承包给村民,种上了核桃、杏树、山楂树等。后来,引来投资商对全村进行统一规划,打造民宿、采摘、垂钓等民俗旅游项目。
但是,在对几座山进行规划建设时,却遭遇了阻碍,17户村民在承包合同到期后,坚决不同意让出承包山林地,导致项目无法推进。村里多方协调无果后,无奈将这17户村民起诉至陡沟法庭。
为尽快化解纠纷,庭长李江与法庭干警一起来到村里,召集第一书记、村干部、投资商和村民现场开庭。李江从村里的历史讲起,谈到这些年来村里的发展,从年轻人毕业后不愿回村,到因贫穷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汉……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17户村民意识到自己的私心阻碍了村里的发展,当场表示服从村里的规划,退出承包山林地。
村里也没有忘记这17户村民,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或建起了塑料大棚,种起了草莓;或建起了民宿,招揽过夜游客;或开起特色饭店,生意十分兴隆。如今,这个村子春有花、夏秋有果、冬有景,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巧解邻里纠纷“零距离”
在农村,许多案件和纠纷的根源往往在于一个“理”字。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目的,就是要让法治的春风吹进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家庭。为此,陡沟法庭在辖区广泛开展“送法进村居”活动,适时进行法律宣传咨询,将生活纠纷案件的庭审开在地头田间,把法律知识送到集市村庄,把调解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老李与老康是儿时玩伴,也是多年的邻居,两家有一处相邻的承包地。一次,老李急需用钱,向老康借钱,老康因家中有事未能出借,还说了几句不太中听的话,这让老李心生怨恨,觉得老康看不起自己。此后,老李便借承包地的事找老康的茬,双方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老李坚称老康侵占了他的承包地,老康则主张案涉承包地一直都属于自家。村委会、司法所等多次调解无果后,老李将老康告上了法庭。
本是多年好友,却闹得对簿公堂。承办法官深知此类纠纷若不能妥善化解,和谐友好的邻里关系也将不复存在。于是,法官没有选择单纯的坐堂问案,而是深入事发现场的田间地头展开调查,运用司法鉴定手段认定各方责任。
为了彻底解决纠纷并进行有效的法治宣传,法庭决定到承包地所在位置开庭审理此案,并让村委会组织村民到场旁听庭审。经过充分的庭审调查,法官将工作重点放在释法说理和调解上。最终,老李和老康确定了地界,握手言和,实现案结事了。
这仅仅是陡沟法庭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基层法庭实质化解矛盾纠纷的生动实践。
为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与辖区群众及驻地单位联系密切的优势和“桥梁”作用,陡沟法庭聘请了45名人民陪审员为司法联络员,他们遍布法庭辖区的村镇、街道、社区等。法庭在审理涉及某一司法联络员联络范围内的居民或单位案件时,会借助他们开展沟通、协调和调解工作,促进案件顺利推进。由此,凝聚起法庭、乡镇、村屯社区的三级解纷力量,构建起集法庭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于一体的人民调解格局。据统计,法庭每年依靠司法联络员成功解决纠纷案件300多件。
温暖化解家事“心连心”
“我辛辛苦苦把他们姊妹4个养大,娶了媳妇、嫁了人,成了家,现在我岁数大了却没人管……”前不久的一天,86岁的刘大娘眼含泪水,向陡沟法庭法官李伟杰哭诉自己被4个儿女抛弃的遭遇。
李伟杰立即赶到老人所在的村子,走访村干部和部分村民,连夜在老人家里开庭审理这起赡养纠纷案。“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在李伟杰的耐心教育下,刘大娘的儿子、闺女与老人抱头痛哭,当场承认错误,并对老人的晚年生活作出了妥善安排。
“离婚纠纷中还会有旧情,赡养纠纷中还会有亲情,邻里纠纷中还会有乡情,借贷纠纷中还会有友情,交通事故纠纷中还会有同情。只要努力唤起人们的真情,大部分恩怨都会烟消云散。”李伟杰如是说。
随着时代的进步,陡沟法庭将信息网络与调解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中,被告以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为由多次向原告借款,后来却拒不还款,原告无奈将其诉至法院。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电话联系双方,了解双方意愿,便决定组织调解。考虑到被告在外地工作,征得双方同意后,法官决定建立微信群,进行线上调解。经过协商,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顺利结案。这一案例不仅成功化解了双方的矛盾,还最大限度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受此启发,陡沟法庭在后续的立案、审案中,秉持“能线上不线下”的原则,让案件审理搭上了信息化高速列车。
14年里,陡沟法庭法官的脚印留在辖区村居的泥土里,数万件案件的审结藏着“法理”与“情理”的平衡。干警们用“就地化解”的执着,让“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图景越绘越鲜亮——在这里,公平正义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村头国徽的庄严、地头法槌的清脆、炕头调解的暖语,更是群众脸上舒展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