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7-30 10:15:25
新发展经营主体2321个,1个省级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2户企业入选山东省高端品牌重点培育企业名单,高价值专利同比增长51%……2024年以来,济南起步区交出了一份监管与服务并重的亮眼答卷。
一直以来,起步区深入贯彻执法为民理念,统筹执法与服务、守底线与促发展并重,坚持包容性监管、服务型执法、智慧化检查三轮驱动,创新构建“有感服务、无感监管、柔性执法”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模式。
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
构建全周期服务闭环
起步区打破传统监管思维,将服务端口前移至经营主体成长全周期,通过“预警+指导+普法”三重机制,实现从“事后处罚”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建立事前预警机制是重要举措之一。起步区积极推动“执法端口前移”,在食品监管、特种设备、工地扬尘等九大重点领域,监管部门创新编制九大行业领域依法依规经营“明白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梳理行业规范,累计发放2000余份,帮助企业厘清合规边界。
事中指导告诫机制的推行同样成效显著。起步区坚持标准化执法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警示告知书》等方式及时预警,今年已送达120余份提醒函,指导400余家企业主动整改轻微违法。
同时,在普法宣传上,起步区同样频出新招。开展“城管进社区”“圆桌对话”等活动,设立“城管e普法”宣传站,推广微信小程序,制作《所长带你去探店》等27期普法视频,开展120余场次培训。这种“以案说法”的沉浸式普法,让法律条文变成生动案例,企业合规意识显著提升。
从“刚性执法”到“刚柔并济”
打造有温度的法治环境
在创新服务型执法理念、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起步区还推行“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的差异化执法,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显温度。
“轻微免罚”是服务型执法的重要体现。起步区针对首次违法、情节轻微的经营主体,全面落实首违不罚、从轻或减轻处罚等“五张清单”制度。今年共办理免罚减罚案件97件,占行政处罚总数的60%。
与此同时,起步区坚守执法为民和安全底线,对于涉及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关系社会公共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行为,则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重违严惩”。
“过罚相当”原则的坚持,让执法更加公正合理。为确保执法公平,起步区建立集体讨论制度与专业法制审核机制,29名执法人员中5人持有法律职业资格,对重大案件实行“过罚相当”精准裁量。通过说理式执法文书、全过程沟通,让企业既感受法律权威,也理解处罚依据,执法公信力持续提升。
从“实地检查”到“远程监管”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一直以来,起步区坚持以数字化改革推动监管方式变革,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无感检查、精准执法”。
在数字化监管上,起步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智慧监管平台;依托智慧城管APP,推行“路长制”巡查与线上整改闭环管理;依托数智网联渣土调运平台,实现建筑垃圾全流程线上监控;依托起步区视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校园食品安全远程智慧监管;依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完成130余部住宅电梯AI识别智能监管预警,实现辖区电梯无纸化维保100%。
同时,创新运用非现场执法模式,最大程度减少对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的干扰。通过运用无人机巡查、AI图像识别等技术,起步区探索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防监管为特征的非现场执法,努力实现无感执法。今年以来,通过非现场执法手段发现违法行为、固定违法证据、处罚违法行为案件65起。
在信用监管领域,动态更新“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清单,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低风险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高风险企业提高抽查比例,实现“守信少查、失信严查”。同时完善信用修复机制,推行“承诺容缺”“即申即办”模式,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这种“有感服务、无感监管”的执法新模式,既为经营主体营造了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又守住了市场安全底线。下一步,起步区将持续深化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推动监管与服务深度融合,让更多企业在法治阳光下茁壮成长。(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张素芬 刘琳 通讯员 吴璠 李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