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04 07:46:20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一直倡导的优良作风。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必须将厉行节约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过紧日子”作为长期坚守的政治准则,以“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带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
▶▶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的精神密码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基因,更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从建党初期的星火燎原到新时代的复兴征程,党始终将艰苦奋斗作为克敌制胜的传家宝,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了以节约求生存、以节俭谋发展的精神史诗。
革命岁月:勤俭节约凝聚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淬炼节约品格。中央苏区时期,“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成为军民共识。毛泽东同志坚持在办公时只点一根灯芯,用“灯芯精神”诠释共产党人的节俭本色;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边区军民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践打破敌人封锁,用锄头和纺车铸就自力更生的精神丰碑。正是凭借这种“节省每一个铜板”的节约意识,党凝聚起亿万群众的向心力,为推翻“三座大山”奠定了精神基石。
建设年代:勤俭节约铸就白手起家的创业奇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明确呼吁:“必须继续厉行节约,精打细算,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领导干部带头“勒紧裤腰带”,全社会形成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这种节约精神有效转化为建设动能——大庆油田工人“人拉肩扛”开发油气资源,红旗渠建设者“一锤一钎”凿通太行山脉,用节俭作风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间奇迹。
改革征程:勤俭节约激发开拓创新的实践伟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推进发展。乡镇企业创业者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办工厂,经济特区建设者在滩涂地上拓荒创业,政府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资源配置理念,将有限财力集中投入关键领域。从深圳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的呐喊,到义乌小商品市场“鸡毛换糖”的创业精神,勤俭节约始终是推动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也为民生改善积累了宝贵资源。
新时代坐标:勤俭节约成为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厉行节约纳入作风建设核心内容,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突破口,深入开展“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等专项整治。十年磨一剑,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在务实清廉的实践中紧紧凝聚。这场深刻的作风变革充分印证: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从筚路蓝缕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厉行节约已深度融入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以“过紧日子”的自觉提升资源使用效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答卷。
▶▶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要带头过紧日子
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的作风形象直接关乎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分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铺张浪费。
“过紧日子”是对正确政绩观、价值观的坚守。少数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存在认知误区,认为“现在条件好了,适当享受一下无可厚非”,甚至把“办公场所气派与否”“接待规格高低”与“单位形象”“工作诚意”简单挂钩。这种观念本质上是政绩观扭曲的表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奢靡之风一旦滋生蔓延,就会像病毒一样侵蚀党的肌体。反观焦裕禄同志,一件棉袄穿了十几年,补丁摞补丁。他用简朴纯粹的作风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成为群众心中永不褪色的丰碑。事实证明,勤俭节约的作风不仅不会削弱工作成效,反而能凝聚民心、汇聚力量。
“过紧日子”要落实到工作生活的每个细节。在办公经费管理上,应树立“省下一分钱,多办一分事”的理念;在公务接待中,坚决破除“无酒不成席”“排场即重视”等陋习,让接待回归服务工作的本质;在项目建设上,要坚决守住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底线,杜绝盲目跟风上项目、贪大求洋搞建设,严防“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造成的资源浪费。从经费审批到差旅安排,从会议组织到办公用房管理,每个环节都要拧紧“节约阀”,让“过紧日子”成为工作常态。
▶▶在抓常、抓细、抓长上狠下功夫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只有将宣传教育的引导力、监督检查的约束力、制度建设的保障力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从“一阵风”到“常态化”的转变,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真正落地生根。
抓在经常,融入日常,让勤俭节约成为行为自觉。抓常,核心是把勤俭节约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的各领域、各环节,使其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从衣食住行到办公接待,从培训办会到出差调研,处处都要体现节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落实这一要求,一要坚持常态化学习,把《条例》等法规文件纳入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计划,通过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从理论层面筑牢“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根基,让党员干部在反复学习中深化认识、提升觉悟;二要坚持常态化宣传,利用宣传栏、工作群等载体,通过温馨提示、典型通报等方式时时提醒、处处警示,引导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守住节约底线;三要常态化践行,定期组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将学习、宣传、监督融入日常,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自觉,让铺张浪费在常态监督中无处遁形。
注重细节,防微杜渐,以“小切口”推动“大转变”。细微之处见精神,小事之中显作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一个政党的党风政风,往往能从细节中窥见。抓细,就是要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不起眼的小事抓起,从源头遏制浪费苗头。作风问题无小事,小节失守将会酿成大错。抓细,既要“见微知著”,更要“防微杜渐”。要通过规范报销审批、细化接待标准、严格办公用品管理等具体措施,把节约要求落实到每个流程、每个岗位,让党员干部在点滴实践中锤炼作风,以“小切口”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立足长远,持之以恒,用制度刚性保障常态长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奢靡之风、铺张浪费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绝非一朝一夕能根治,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抓长抓常。抓长,就是要把勤俭节约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懈怠思想,通过长效机制确保节约要求落地见效。一要强化示范引领,领导干部带头践行“过紧日子”要求,在办公用房、公务用车、接待安排等方面严格执行标准,形成“头雁效应”;二要深化文化浸润,将勤俭节约纳入机关文化建设,通过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节能宣传周”等活动,让节约理念融入日常、化入人心;三要固化制度保障,结合实际细化办公用品采购、公务接待、差旅管理等具体制度,明确“红线”“底线”,用制度刚性约束行为惯性。要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短期要求,而是长期坚持的政治原则;厉行节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坚守的纪律规矩。唯有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支撑,才能让勤俭节约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外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刘文武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