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06 07:32:58
暑假带娃,简简单单几个字,却让很多家长操碎了心。有家长说,本以为暑假不用早起送孩子上学,生活会更自由一些,不承想,母慈子孝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但也有家长说,当自己学会了“偷懒”,才给了孩子更多成长的空间,因为成长本来就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塑造的过程。
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听他们讲述如何学做“偷懒的家长”。
曹丽华和儿子王崇文
“放手是不干预孩子的每一次尝试”
暑假开始的第一天,济南市机场小学家长曹丽华没有给儿子王崇文安排任何学习计划。与往常的周末不同,儿子睡到自然醒,吃过早餐,就窝进书堆里专注地画画,随后又蹦蹦跳跳地跑到阳台上给他种的小番茄浇水。看着他认真的小脸,曹丽华意识到,或许自己也该学会“偷懒”了。
所谓“偷懒”,并非撒手不管,而是学会不插手他的每一个选择,不干预他的每一次尝试。回想过去,曹丽华总觉得假期是一个能打翻身仗的好机会,恨不得把每分每秒都填得满满当当:安排课程、布置阅读、检查英语练习……总希望儿子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甚至可以超越同龄人。可儿子却越来越抗拒学习,亲子关系也陷入了紧张的对抗状态。
转机出现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曹丽华无意中发现儿子正捧着一本科学书,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还主动打开电脑查阅资料,制作观察表格。他兴致勃勃地告诉妈妈,自己要记录小番茄的整个成长过程。那一刻,曹丽华恍然大悟:有时候,家长的“偷懒”,反而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养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节奏的过程。”曹丽华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并非事无巨细地照看,而是学会相信孩子内在的成长动力,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家长所说的“放手”,其实应该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如何跌倒、如何爬起,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递上一双温暖的手。
杨阳和女儿郭思琪
“故意说‘妈妈笨’,是给孩子试错的空间”
当平阴县实验小学的郭思琪抱着一摞碎花布冲进房间时,她的妈妈杨阳正在整理工作资料。“妈妈,教我做拉布布玩偶吧?”郭思琪兴奋地举着图纸,额角还挂着汗珠。“教程里写着针法呢,你自己试试?”杨阳指了指桌边的手工书,没抬头,继续忙着自己的事。背后传来布料的窸窣声,夹杂着小声的嘟囔。
第三天夜里,客厅的灯还在亮着。郭思琪趴在茶几上抹眼泪,剪坏的灰色绒布堆成了小山。“哎!圆脑袋怎么都剪不圆!”杨阳端着牛奶经过,轻声说:“你看看教程里脑袋的弧度,咱是不是先画圈再剪更准?”
周末家庭聚会上,郭思琪捧着歪脸“拉布布”,玩偶耳朵一边高一边低,肚子上缝着一颗歪心,却别着一个碎布做的蝴蝶结。“看,这是独一无二的‘补丁款’!”她骄傲地转着圈展示,眼里闪着光。
杨阳说,望着女儿手中那个不完美的玩偶,她忽然明白:那些假装没看见她扎到手指的黄昏,那些故意说“妈妈手笨”的瞬间,其实是给孩子试错的空间。“所谓智慧的‘偷懒’,不过是忍住替她穿针引线的冲动。孩子扎到指尖的疼,终会变成缝进时光里的本领,就像她把错线绣成花纹,把碎布拼成星光。”杨阳说。
苏雯静和女儿韩一睿
“孩子独立的瞬间比任何奖状都暖心”
周末午后,阳光越过窗沿。济南市新世界小学家长苏雯静一边收拾茶几,一边朝女儿韩一睿喊:“宝贝,准备好,妈妈这就来给你洗头。”女儿响亮地应着。
扫帚刚碰到卧室地板,苏雯静就接到客户的紧急来电,电话那头的问题繁杂又急切,报价细节、交货期调整,一连串的沟通,给女儿洗头的事则被她忘在了脑后。
挂了电话推开门,她愣在原地——客厅小板凳上,10岁的女儿正举着吹风机,对着镜子笨拙地拨弄发梢。“哇,你自己洗头发了?”苏雯静的声音里满是惊讶。女儿转头,眼睛亮晶晶的,“妈妈在忙,我想自己能行,就没打扰你。”
后来,苏雯静为女儿报了暑假独立营。在老师发来的照片里,韩一睿端着餐盘排队,帮同学整理背包,那些瞬间,比任何奖状都暖心。
“原来我们总怕孩子做不好,却忘了他们藏着的潜力。父母适当‘懒’一点、‘忙’一点,反而给了孩子扎根生长的空间。”苏雯静说,她看过教育专家孙云晓的一段话: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当父母学会得体退出,孩子才能真正启程,信任的土壤里,才能长出自主的参天大树。
赵娟红和女儿张梓琪
“成长不是等孩子‘足够好’才放手”
晨光漫进窗帘时,济南市明星小学家长赵娟红摸到枕边那张暑假计划表,字迹歪扭却笔笔用力。女儿张梓琪说自己来安排暑假,这是一个来自孩子的宣言。
早上起床,书房门虚掩着,张梓琪正趴在桌上临摹字帖,晨光在她发梢跳动着碎金似的光;卫生间里,赵娟红的牙刷静静地立在杯沿,薄荷牙膏挤成了小小的月牙;厨房的餐桌上,吐司边缘烤得微焦,煎蛋的蛋黄裹着半凝固的溏心,牛奶杯壁凝着细密的水珠。
“是用小火煎的!”女儿背着手站在一旁,鼻尖沾着点面包屑。赵娟红想起上周女儿要自己洗袜子,她怕女儿会弄湿袖口;上次想煎蛋,她抢过平底锅说“会烫着”。“那些被我一一拦下的瞬间,原来都藏着她对成长的渴望。”赵娟红说。
女儿忽然指着计划表笑道:“今天的任务,包括让妈妈学会‘偷懒’哦。”赵娟红低头看向那张计划表,末行果然有一行小字:“妈妈的任务:每天至少‘偷懒’三件事。”字迹被笔尖戳出小小的墨点,像女儿亮晶晶的眼睛里藏不住的期待。
赵娟红说,那天的煎蛋其实有点糊,吐司也烤得太硬,可嚼在嘴里,竟比任何精致早餐都美味。她忽然明白,所谓成长,从不是等孩子“足够好”才放手,而是在孩子跌跌撞撞尝试时,家长笑着说“没关系,再来一次”。
张利和女儿王钎语
“成长不是被推着走,而是主动扛起”
在济南市机场小学家长张利看来,“偷懒”并非放任不管,而是以退为进,给孩子留出探索和试错的空间。过度干预会剥夺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而适度的“懒”反而能激发孩子的独立性与创造力。
暑假里,女儿王钎语想养一只小宠物,张利本想回绝,但是想起“偷懒”育儿法,便给女儿说:“养宠物可以,但要自己负责照顾。”女儿兴奋答应。起初,女儿新鲜劲十足,定时喂水喂食,但没几天就开始犯懒。张利看着却没有提醒,直到一天女儿发现小仓鼠没了精神,慌了神,哭着问应该怎么办。张利告诉女儿:“你是它的小主人,得想办法。”女儿擦干眼泪,查资料、问同学,学着给仓鼠调理饮食、打扫鼠窝……
后来,再没见女儿懈怠,她还总兴奋分享仓鼠趣事,说学会了责任。“这次‘偷懒’,让女儿在磕绊里学会了担当,明白成长不是被推着走,而是主动扛起属于自己的‘小小责任’,就像树苗,只有经历风雨,才扎根更深、长得更直。”张利暗自庆幸。她说,真正的智慧育儿,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做对关键的事。适当“偷懒”,孩子反而成长得更快、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