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时报
2025-08-08 07:26:07
从北京回来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梦之翼混声合唱团”的团员们还是时常沉浸在7月17日那个如梦如幻的夜晚,那真是一个美得让人不愿醒来的美梦。回到济南,生活又回到了日常,大家依旧按时上课,在熟悉的教室见到亲切的殷丛丛老师,一切好像都没有变。然而,教室里新增的第二届中国合唱大会“一级团队”奖杯,还有“十佳团队”证书,却默默诉说着这支老年合唱团的不凡历程。
惊喜一个接一个
“真的就像做梦一样。”面对新黄河记者的采访,殷丛丛难掩激动。当天首场表演结束后,团员们在回酒店的路上尽情高歌,那充满激情和喜悦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她,而更让她没想到的是,惊喜还在后面。
在大家期待已久的“大师课”上,合唱团突然接到晚上表演的通知。当时,部分团员以为比赛已经结束,已提前返回济南,留下来的团员匆匆上完课,便投入紧张的准备。这支原本对获奖没有丝毫野心的业余合唱团,最终以乐龄混声合唱团组别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了“一级团队”称号,还高票入选了本届大会“十佳合唱团”。评委对他们作出极高评价,并点名表扬了男低音声部,评审委员会之一的陈光辉直言被团员们的表现“惊艳”到了,称赞他们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合唱团”。
此次比赛竞争异常激烈,共有来自全国各地16个组别的180多支合唱团参与角逐。舞台经验丰富且多次带队获奖的殷丛丛,在宣布获奖前也一度惊喜到错愕。当评委询问团队中是否有专业选手时,她竟然没听清,直到团员多次提醒才反应过来:“都是音乐爱好者,没有专业背景。”
距离获奖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团员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激动不已,真情流露时忍不住落泪。
“我们都是来追星的”
“梦之翼混声合唱团”共有75人,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接近50岁。在“成团”之前,他们都没有系统学过声乐,只是单纯喜欢唱歌。“没事就在家里哼两句,退休了就想找个地方唱唱歌,一听说老师是殷丛丛,我们什么都没想就来了。”“来之前什么乐理都不懂,我们都是声乐‘小白’。”采访中,大部分团员表示,他们都是冲着合唱团艺术总监兼指挥殷丛丛来的。
殷丛丛,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一级演员,山东合唱协会副会长、山东合唱联盟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她演唱的《兰花》《希望》《你是海岛的传说》《带你回家》等歌曲,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合唱团里的很多人都是听着她的歌走过了青葱岁月。
退休后,殷丛丛没有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她打造了多支合唱团,并带领团员们在国内外取得了优异成绩。然而,她心中一直有个梦想——打造一支实力过硬的混声合唱团。2024年9月,梦之翼混声合唱团在机缘巧合中正式成立。与以往她带的合唱团不同,这里的成员都不是音乐专业出身,部分成员虽参加过其他老年合唱团,但也只是玩票性质。
面对这群“小白”,殷丛丛没有被吓退,反而被他们满腔的热情所鼓舞。既然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那就一切从零开始。她把这群老顽童当作孩子,耐心地从基础教起。
团员们虽然说着普通话,但带着各种口音特色,殷丛丛就从发音、咬字开始,纠正他们的口型、发声、呼吸,再一点点抠音准、音色、节奏,甚至包括服装、头饰、上台的步伐,以及审美培养,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帮助大家从零基础逐步提升。乐理听不懂,殷丛丛就把专业知识变成大白话,声情并茂地讲解,帮助大家消化理解。
起初,团员们只是抱着跟偶像“学点东西”的想法,但来到合唱团后,被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深深打动,又被团员之间互相帮助、扶持的氛围所感染,内心动力被极大激发。每个人都像吸水的海绵一样,形成了“业余身份、专业追求”的团队氛围。
低声部部长王鲁航感慨:“老师细致到什么程度,捏住学员的嘴巴,让口型打开到对的位置,再调整腹部呼吸的用气,真的把言传身教做到了极致。”
老年人学得慢、忘得快,女高部部长马桂英形容他们这群人就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但老师从来没有厌烦过。
刘爽补充:“老年人的习惯想改很难,只能一遍遍重复,变成肌肉记忆,团员们呼吸的习惯、运气的习惯都是这样一点点重新建立的。”
殷丛丛凭借多年积累和专业优势,在参赛曲目的选择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带着这群心怀梦想的老年人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备赛。最终,“梦之翼混声合唱团”的全体成员带着老师给的信心,整整齐齐地站上了第二届中国合唱大会的舞台。
原来这就是“乐享银龄”
“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
一群不懂乐理的人,选择了“合唱”这样一门完全需要“协作”的艺术,攻克困难的方法,除了依靠一位好老师,还需要团结互助,反反复复地“练”。
每周上两次课,团员们相互打气,克服所有困难争取不请假。每逢高温天气,团员都会自发去接离得远的同学,还有团员每次上课做好录像、记笔记,下课后发到微信群里,方便上课没听懂或者请假的人补课、练习。半年的时间里,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人,一站就是四个多小时,没有一个人放弃。
刘爽说:“老师布置了作业,各声部的部长都会监督完成。”马宝民说:“自从进了合唱团,只要有时间就训练,做饭的时候也要打开手机学。”团长祁伟说,整个团队,可以有一百个理由选择退出,有的团员家人生病,有的家里被大水淹了,有的要看小孩,每个人的背后都是烦琐的家事,但大家都尽量把上课时间空出来,不耽误合唱这个“事业”,挤出时间来完成所有的练习。偶尔实在无法脱身而请假,心情都是忐忑的。比赛结束后,有成员终于坦白,曾经打过退堂鼓,但并不是被困难打倒,而是怕自己能力提升不上去,影响整个团队。
团员们从没想过获奖,却收获了最好的礼物。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万秀水想起比赛前一天下起了暴雨,团员们撑伞站在雨中排练的画面,雨中那一朵朵伞花,汇聚成永生难忘的风景。
“什么叫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经过合唱团的历练,张泠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领悟,马桂英说:“老师对艺术的追求已经到了‘天花板’,依然坚持不懈地继续学习,我们也不想落后。”万秀水说,“这段经历足以陪伴自己未来的几十年。”
采访中,团员们一致认为,“合唱”是他们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审美提升了,精神头都好了,整个人状态焕然一新,“合唱团为大家打开了一扇通往美的窗户,让他们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美好状态。”“收获了兴趣,也收获了友谊,每当掌声响起,为我们合唱团感到骄傲,也为自己喝彩。”
世俗把“老年”与“退场”画上等号,这群银发歌者却成为那个“例外”。当他们眼里的光再次亮起,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声线,在五线谱上重新编织出青春的纹路——原来时光从未设下边界,生命的和声会永远等待新的声部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