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热概念下的冷思考:警惕“未来产业陷阱”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11 08:59:05

  □常 颖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未来产业正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核心变量。从空天信息到量子科技,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制造,这些以颠覆性技术为内核的产业形态,承载着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然而,未来产业培育中“重概念轻落地”“重规模轻实效”的现象日益凸显,这种热潮背后隐藏着“未来产业陷阱”的风险——即在缺乏理性规划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盲目投入,可能导致资源错配、技术断层和市场泡沫。

  未来产业陷阱的类型与成因

  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为核心、以长远价值为导向,但因其技术前沿性、发展不确定性和政策红利密集性,容易滋生各类风险陷阱。这些陷阱既可能源于技术本身的混沌性,也可能来自市场投机、政策误配或生态缺陷,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产业生命周期陷阱。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可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当前多数“未来产业”仍处于萌芽期,具有技术成熟度低、商业化路径模糊等不确定性特征。即使是展现出颠覆性潜力的领域,当前多数应用仍可能停留在表层场景,深层行业解决方案的商业化模式尚未成熟。若地方政府忽视这一阶段特性,强行要求企业在短期内实现规模化盈利,极易催生“技术泡沫”。

  政策执行偏差陷阱。现实中部分地方政府在政绩冲动下,陷入“行政主导替代市场引导”的执行误区。技术路线上搞“一言堂”,压制其他技术路线创新;资源配置上“掐尖式倾斜”,破坏产业生态平衡;区域竞争中“同质化内卷”,扎堆布局同一类型产业园区。同时,部门协同失灵问题突出,导致企业无所适从;短视化考核、形式化验收、断裂化反馈导致政策闭环失效。

  技术转化断层陷阱。未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突破,但当前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存在显著鸿沟。部分领域虽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进展,但工程化环节依赖外部技术,形成“基础研究强、应用转化弱”的跛脚局面;一些研发的新型技术成果,因缺乏中试基地和工程化人才,实验室数据无法转化为量产工艺,最终技术专利价值难以实现。

  资本错配陷阱。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资本的精准赋能,但当前资本市场对未来产业的资源配置存在显著失衡。在技术研发的“死亡谷”阶段(基础研究向中试转化期),因风险高、周期长,社会资本往往望而却步,导致关键技术攻关缺乏资金支持;而在概念炒作期,大量资本却盲目涌入已过热的赛道,形成泡沫。

  未来产业陷阱的成因源于多重矛盾的交织。将未来产业等同于传统产业进行线性规划,忽视其“技术不确定性、市场模糊性、生态依赖性”的本质特征,违背了基础研究非线性突破的规律;地方政府“任期政绩”诉求与未来产业“长周期回报”特性相冲突,催生“短平快”的概念炒作,部分企业还利用政策漏洞套利,进一步加剧市场扭曲;多数地区在工程人才、中试平台、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承载产业培育需求;资本市场的“风险厌恶”与未来产业的“高失败率”存在天然矛盾,且缺乏针对性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长期资本工具,导致资本配置与技术攻关需求错位。这些陷阱的叠加,本质是未来产业的创新规律与传统发展模式之间的深刻矛盾,破解之道需从认知革新、制度创新、生态构建等多维度重构发展逻辑。唯有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平衡战略前瞻与风险防控,才能避免落入“热概念、冷现实”的困境。

  未来产业培育的理论逻辑重构

  从“确定性规划”到“不确定性适应”:适配技术特性的培育逻辑。未来产业技术突破具有非线性与不确定性,传统“固定路线+刚性计划”模式难以适配。未来产业培育应承认技术未知性,需建立弹性框架,弱化预设技术指标,聚焦方向引领;以动态调整机制替代静态执行,允许按技术进展修正资源配置;构建容错空间,将合理失败纳入正常周期。

  从“单点刺激”到“生态协同”:符合系统特性的培育逻辑。未来产业依赖全要素互动,传统“补贴驱动、项目孤立”模式易导致要素碎片化。重构逻辑应转向生态化培育,尊重产业系统关联性,激活要素间协同效能。打破政策壁垒,推动技术、资本、人才、场景政策联动;建立多元主体互动网络,促进知识共享与需求对接;通过基础平台搭建实现“自组织进化”,以生态整体性活力替代局部发力。

  从“单向主导”到“协同治理”:平衡权责关系的培育逻辑。未来产业需动态平衡政府与市场边界,传统“政府包揽或市场放任” 均存弊端。重构逻辑应在动态平衡中释放政府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叠加效应。政府聚焦规则制定、风险共担与基础保障,企业主导技术选择与商业探索;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决策,让市场信号融入政策制定;以平台化协作替代层级管理,实现权责互补。

  济南未来产业培育的优化路径

  未来产业培育需立足其技术迭代、生态构建、权责平衡与资本适配的内在规律,从战略层面构建系统性培育框架,在动态调整中实现长远发展。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近年来通过《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布局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六大领域,展现出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决心。

  构建适配技术特性的弹性培育框架。针对未来产业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与非线性特征,确立“方向引领而非路径锁定”的培育原则。聚焦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以中长期战略愿景为导向,明确核心技术攻关的大方向。建立与技术探索相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允许根据研发进展与市场反馈,灵活优化资源配置与政策支持重点,为技术迭代预留试错空间。依托专业力量对技术演进跟踪研判,根据技术成熟度变化调整培育策略:技术萌芽期侧重基础研究支持,成长期强化应用转化引导,成熟期推动市场规模化拓展。

  打造全要素协同的生态培育体系。立足未来产业对“技术—资本—人才—场景”的系统依赖性,构建要素联动、主体协同的生态化培育模式。打破政策壁垒与资源分割,推动各类支持政策形成合力,促进技术研发、资金供给、人才培育、场景应用等要素的跨领域流动与高效匹配,避免单一要素突进或资源碎片化配置。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搭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创新网络,促进知识共享、需求对接与能力互补,引导产业生态按内在规律自然生长,减少对行政干预的过度依赖,实现要素集聚向生态活力的转化。

  建立多元协同的治理平衡机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上,构建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协同治理框架,明确各方在产业培育中的权责边界。政府聚焦于规则制定、基础保障与风险防范,为产业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环境,避免对技术选择、市场竞争等微观领域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探索中的主体作用,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化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联动,打破行政区划与部门壁垒,推动形成区域间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引导产业培育摆脱短视化倾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适配产业特性的资本支持体系。引导资本投向与产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在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坚阶段强化长期资本支持,在应用转化阶段注重多元化资本参与,形成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供给体系。完善资本与创新风险的匹配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分散创新风险,引导资本树立长期投资理念,避免短期盈利诉求对技术研发的过度干扰。搭建资本与产业的对接平台,促进资本精准识别优质创新方向与项目,引导资本真正服务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而非概念炒作,实现资本逻辑与创新规律的良性互动。

  未来产业培育是一场需要战略定力与创新智慧的长跑。济南既要抓住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领域的战略机遇,更要警惕“概念炒作”“重复建设”等陷阱。唯有保持对技术不确定性的敬畏、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对制度创新的执着,才能让未来产业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强省会建设注入澎湃动能。〔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本文为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生态驱动与多元创新: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NSK2025B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