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指尖传薪火,暑期非遗研学留住传统记忆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12 09:04:47

指尖传薪火,暑期非遗研学留住传统记忆

资料图

  暑假伊始,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全市60家非遗传习场所开展“泉润非遗—暑假研学月”活动,向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研学体验,为孩子们的暑假增添非遗色彩。

  触手可及的非遗课堂

  参与活动的非遗传习场所包含文化场馆、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非遗工作室等,可以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不同的非遗空间体验,满足不同群体的研学需求,打造“家门口的非遗课堂”,让更多青少年能够就近进行非遗研学体验。

  “绿豆要泉水浸泡,顺时针磨豆36圈,最后才能制成细腻的豆沙。”济南市盛福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走进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寻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式糕点制作技艺,亲手体验泉水绿豆糕的古法制作。

  “到目前为止,我们举办了20场非遗研学活动,每场参加人数为30到50人。”鲁式糕点制作技艺传承单位欧诺爱蛋糕工作人员介绍。从东汉食用绿豆的渊源,到鲁式糕点制作技艺如何与济南泉水相遇交融,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了解到小小的绿豆糕承载着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记忆。

  “泉润非遗—暑假研学月”中,多个非遗传习场所依托济南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开展研学活动,如鲁绣、济南皮影戏、章丘黑陶烧制技艺、济南面塑、济南剪纸等,以立体化的非遗谱系拓宽青少年的文化认知维度,让暑期研学成为连接千年文明基因与现代生活场景的诗意桥梁。

  从形式上来看,研学活动涵盖参观、讲座、体验等多种参与方式,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特质与青少年认知需求进行合理搭配,构建起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非遗传习场景,以层次丰富的参与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文化探索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的生机。

  沉浸式文化传承场所

  铁匠师傅手持铁钳,将一根8号铁丝放置在砧子上,抡起夹钢刀用力砍下——“当!”一声脆响,铁丝应声而断,刀刃却未见卷边,“这就是章丘夹钢刀的奥秘!”

  7月10日,齐鲁工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章丘相公庄街道孙铁匠铺,从“削铁如泥”的绝技展示到亲手锻打铁画,从拉风箱的节奏韵律到投壶游戏的古趣盎然,学子们用双手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

  在传承人指导下,学子们学习用大锤打铁。传承人首先教授同学们怎么握锤、举锤、打锤,然后,同学们开始尝试打铁,传承人左手用铁钳夹起铁件,放在砧子上,右手小锤敲打指挥,小锤打到哪里,大锤就要落到哪里。同学们认真举锤、落锤,一会儿就手麻腿酸,体验到打铁的不易。有同学说“每锤落点偏差超过1厘米,铁片就会变形——传统工艺对精准度的要求不输现代机床!”

  2025年“泉润非遗—暑假研学月”活动覆盖全市13个区县(功能区),打造“家门口的非遗课堂”。研学有参观、讲座、手作等不同形式,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同时一些活态传承场景,如章丘黑陶烧制等非遗项目在工坊中还原技艺流程,学生可体验黑陶烧制的拉坯、雕花、压模技艺等流程。

  暑期是非遗研学的重要时间段,通过沉浸式体验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研学通过沉浸式体验,以多元互动方式唤醒青少年的文化感知力:学生在亲手制作传统器物时,指尖触感与千年技艺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传承人讲述的家族传承故事,使冰冷的技艺承载起鲜活的生命记忆;而通过解码传统工艺中的科学原理,更让古老智慧与现代认知体系产生对话。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不仅让文化传承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参与,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新一代的文化守护者身份。

  文旅融合赋能经济发展

  近年来,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不断推动非遗研学与技艺传承、文旅融合的深度衔接,丰富了青少年假期生活,促进了非遗活态传承。切实增强了青少年对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及认同感,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走深走实。同时,作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创新纽带,非遗研学正深度激活“文旅农”三产融合的经济潜能。白云湖蒲苇编织非遗研学,依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蒲苇草编手工技艺和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峰带队,一年接待超5000人次,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济南友谊葫芦文化产业园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章丘葫芦雕刻,以葫芦特色为亮点、非遗技艺为根基,与济南市教育局联合开展非遗研学等课程,年接纳学生2万余人次。

  2025年“泉润非遗”研学月以“全域覆盖+活态传承”为核心,通过分级体验设计、文旅融合套餐及预约制精细化运营,既延续非遗保护初心,又激活暑期消费市场,为济南“非遗名城”建设注入可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