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15 09:56:28
历下公安分局姚家派出所立足“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深植“下深水、摸实情、出实招、啃骨头”精神,聚焦派出所“主防”核心职能,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精心培育出“多元会诊”机制。
姚家派出所所长周广歆表示,这一机制以精准靶向、协同共治为核心,为化解盘根错节的基层矛盾开辟了新路径,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
机制创新 多元共治破“坚冰”
基层治理之难,常在于矛盾纠纷牵涉利益主体多元、诉求交织,单一部门或传统调解方式常感力不从心,易陷入“反复调解、反复复发”的治理泥潭。姚家派出所推出的“多元会诊”机制,正是破局之钥。
历下公安分局姚家派出所副所长高婷介绍,该机制由派出所主动牵头,依据矛盾纠纷的具体性质与复杂程度,动态组建包含街道社区、涉事企业单位、驻所专业律师、相关群众代表等多元主体在内的“会诊团”。
通过“下深水”深度摸排矛盾苗头隐患,“集众智”汇聚各方专业视角与治理资源,在“会诊”中共同剖析根源、商讨对策、平衡利益,力求从源头上实现矛盾的实质化解。“多元会诊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打破了部门壁垒与治理惯性。”
高婷对此深有感触,“过去调解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现在能一次性召集所有核心相关方,让诉求充分表达、方案共同制定,不仅效率提升,复发率更是大幅降低。”
靶向施治“会诊”巧解千千结
机制的生命力在于精准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姚家派出所坚持“纠纷类型决定参与成员”原则,确保“专业人管专业事”,让每一次“会诊”都直击要害。
校园治理“最优解”:今年6月,某大学校门因外卖配送问题爆发冲突,外卖员王师傅因无法骑车入校致配送超时,与执行校规的保安发生激烈争执。姚家派出所接到警情后迅速介入,敏锐判断此非简单治安事件,而是涉及平台规则、校园管理、骑手权益的系统性问题。随即启动“多元会诊”,召集街道、外卖平台代表、校方、驻所律师及骑手代表共商对策。最终方案一举三得:平台承诺因步行配送导致的差评豁免考核,校门口新增6组智能外卖柜,试点校内“接递员”统一配送末端。这既筑牢了校园安全防线,保障了学生便捷取餐,也维护了保安履职的正当性与骑手的合理权益,从根源上化解了冲突触点。
广场纷争“空间解”:辖区某广场是居民夏夜纳凉胜地,但广场舞群体与球类爱好者常因场地使用争执不休。派出所启动“会诊”,邀请物业作为核心力量参与,推动科学划分广场舞、球类等专属活动区域,从物理空间上区隔不同需求。同时,组织物业保安专项培训,提升其使用执法记录仪、对讲机进行现场取证和初步调解的能力,使小纠纷化解于萌芽,增强了前端处置的公信力与效率。
专业力量“精准解”:在处理消费维权纠纷时,“会诊团”必有市场监管部门依据法规厘清权责;调处邻里噪声矛盾,必有环保部门提供专业分贝检测数据支撑。专业力量的精准引入,确保了调解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使复杂问题迎刃而解。
长效善治 经验固化为“良方”
“多元会诊”的智慧不仅在于化解个案,更在于将治理经验沉淀为长效机制,实现“解决一个、治理一片”的持续效能。
姚家派出所在处理完一起典型的小区装修噪声纠纷后,“会诊团”系统梳理经验,提炼出“分时段施工”“采用有效隔音减震措施”“装修前主动邻里告知”等关键解决方案。这些凝聚共识的“良方”迅速在辖区内同类问题中被推广应用,有效预防了纠纷再生,相关投诉量显著下降。
“每一次成功的‘会诊’,都在为基层治理的知识库增添宝贵财富,使源头预防的堤坝愈加牢固。”周广歆介绍。
从社区院落治理到大型商圈协调,从公共服务优化到多元权益保障,姚家派出所始终坚持“下深水、摸实情”,以“找准病根、多方把脉、合力开方”的系统思维,推动每一个利益相关方从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参与者”。这一从“单向管理”到“协同共治”的深刻转变,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历下沃土的生动实践。
姚家派出所的“多元会诊”机制,以其精准的靶向施治和强大的协同合力,有效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系统治理,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辖区、和谐社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历下样板”,也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坚实的公安力量。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陈彦杰 通讯员 赵亚辉 孟蕾 实习生 田昊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