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发挥外语教育引擎作用 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17 14:44:44

  □张 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主动地“传播中华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文化产业作为重要载体肩负重任。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文化冲突与竞争加剧,逆全球化的时代语境愈加鲜明,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的逆风在一些发达国家愈吹愈烈,一些西方国家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给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造成了诸多困难与挑战。对外文化传播现实困境的破解,需依托外语教育构建“技术—权利—价值”的三级赋能体系,从符号互动的技术理解、话语协商的权利博弈到文明互鉴的价值共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全力支撑。

  赋能符号转译

  扫除认知壁垒,实现语言通约,提升中国文化感召力

  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卫生等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外民众虽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核心文化元素却认知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核心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这其中固然有西方媒体垄断的因素,但外语能力在国家文化整合与传播机制中,对文化符号转译的赋能作用也亟待加强。外语教育赋能国家文化整合与传播,其核心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构建一种共同的文化观念以改变目标受众的心理契约,使得域外的目标受众对自己身份产生认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理念和审美体系,在跨文化传播中常遭遇“文化折扣”。简单直译难以传递其深邃内涵,甚至引发误读。外语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培养具备跨文化转译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精通他国语言,更具有丰富的中西文化知识和多元包容的文化意识,能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哲学内涵与精神标识,并精准把握目标受众的文化语境、思维习惯与情感结构,达成深度语义转换、美学创新表达和文化产品编码的三维重构。具体来说,即是在对中国文化的转译过程中,超越字面翻译,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方式阐释中华文化核心概念,将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戏曲、国画、传统音乐等所承载的审美意境,转化为具有国际共鸣的表达方式,并且助力影视、游戏、文学、艺术展览等文化产品进行本土化改编,在保留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有效对接国际市场叙事逻辑,降低传播阻力,扩大受众范围,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

  赋能话语协商

  突破叙事壁垒,确立话语主体,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中介和关键载体是话语体系。长期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和价值标准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入演进,东升西降的进程加速,西方的话语“霸权”也在衰落和式微,但当前国际舆论场仍存在一定的“西强我弱”格局。要突破西方主流的叙事壁垒,传播中国声音,提升话语权,需要具备卓越的外语语言能力、丰富的跨领域知识、充分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外语人才。

  突破叙事壁垒,打破话语霸权,首先,须具备以卓越外语精准阐释中国理念的能力,构建融通中外的新话语,在跨文化交往中“找到利益共同点、文化共通点、情感共鸣点和价值共振点”,最大限度增强中国话语的影响力,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其次,须深度认知目标国家的文化意义场域与社会情感结构,具备对文化价值差异的辨别力,并保持对文化霸权的警惕性,既能够辨识隐性文化预设,洞察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潜在框架与思维定式,更要克服西方普遍主义的话语规制和价值渗透。

  外语能力是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坚实基础。只有通过外语教育赋能话语协商,才能坚守中国话语的表达主体权利,进而确立中国叙事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中国话语的说服力。

  赋能文明互鉴

  克服单向传输,促进共性对话,建立价值共生体系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依托于跨文明双向知识循环而非单向度输出,其活力源于文明对话中形成的价值共生系统。当下,社会在富有价值的文化意义层面的进步,对文化信念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外语教育中构建双向文明对话机制,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力量,进而培育他们的文化理想,既是为当下及未来建立深层次、主体间性的文明对话提供基础支撑,更能成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赋能力量。

  在双向文化创新维度,遵循“内容为王”的传播策略,外语能力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并进行创造性生产转化,推动文化传播从浅层次的文化符号传播转向深层次的价值理念传播,同时通过批判性消化机制实现异质文化知识迁移,保障我国传统文化创新的“生生不息”。在对话平台建构维度,高层次外语人才可介入国际文化交流、版权贸易及联合制作等场域,拓展文化深度交流合作空间,既能消解文化符号传播的语义障碍,又能促成中外创作主体的知识共振,形成共生型文化产业网络,建构“和而不同”的文化产业生态。在全球文化治理参与维度,外语能力可助力中国文化企业和机构更深入地参与国际文化规则制定、标准设立与议题讨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智慧贡献给世界,提升我国在全球文化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强化使命担当

  重新理解高质量外语教育的时代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从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外语教育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维战略价值。高质量外语教育需向战略语种布局、领域语言能力及数字语言智能三维升级,最终形成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的语言能力战略体系。外语教育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其时刻保持对中国文明总体进程的意识。中国文化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性基础设施之一是外语教育。外语人才不仅是外语语言的掌握者,更是文明基因的转译者和未来文化的共创者。只有当外语教育超越工具理念,升华为文明间意义沟通的哲学实践,中国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才能真正承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崇高理想。

  致广大而尽精微。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要强化外语教育的文化使命担当,将其深度融入外语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要深刻理解高质量外语教育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高质量外语教学的核心要义,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厚植文化素养,从文化知识的习得到文化能力的培养,从文化自觉的意识到文化自信的培育,最终养成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发展崇高的中华文化理想;另一方面,要加强外语学科与文化、传播、艺术、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的成长,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文化人才。唯有培养造就一大批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文化使者”与“文明桥梁”,才能有效破除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障碍,畅通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建筑大学国内访问学者经费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