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18 07:27:34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承载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伟大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用好红色资源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铸魂育人重大使命的重要着力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济南是一座具有坚定革命信仰和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拥有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征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深耕地域文化沃土,用好济南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激活济南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功能,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济南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工程,需要从内容建设、拓展渠道、优化环境三个维度出发,立足当地、综合施策、协同发力,将济南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教育效能,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供“济南样本”。
夯实内容建设
构建“三维融合”内容体系
构建“三维融合”的内容体系在于通过“保护挖掘、阐释凝练、转化应用”三个维度,将零散的济南红色文化资源系统转化为铸魂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加大保护力度,深挖红色资源内涵。济南市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重要历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齐鲁大地的生动实践与物质见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物质见证,更是引导大学生构建历史认知的鲜活素材。要通过建立“普查—建档—修缮”一体化保护机制,摸清资源家底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包含地理坐标、历史背景、资源现状与教育价值的档案库,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同时,深入挖掘资源中的思想内涵,系统整理其脉络源流,提炼红色基因,为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提供精神养料,推动济南红色文化资源从静态陈列向动态教育资源转变。
加大阐释力度,凝练红色精神特质。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并非自然显现,需通过阐释实现从“资源本体”到“意义载体”的转化,从而构建具有地域辨识度和时代穿透力的红色育人体系。可构建“历史语境—精神谱系—时代价值”三个维度的阐释体系,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还原历史语境,考证细节以构建叙事坐标系;立足地域特色,从济南工人运动、建党实践等历史中提炼“家国情怀”“奋斗精神”等核心标识,如深入挖掘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早期建党活动,阐释“初心使命”的内涵;结合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新时代议题,阐释时代价值,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回应力。
加大转化力度,推动红色资源价值实现。济南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独特的地域记忆与精神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契合。但其分散性、原生性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系统性需求存在矛盾。转化的核心在于立足地域特色、贴近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实现从“物理存在”到“精神滋养”的深度转化。一是直接转化。依托济南革命遗址、红色展馆等构建“沉浸式思政课堂”。如组织参观济南战役纪念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爱党爱军、敢于胜利”的精神力量。二是间接转化。如运用现代科技创新红色资源展示方式,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等,拓宽育人空间,以鲜活形式呈现红色人物与故事,消解时空距离,契合青年认知特点。
拓展教育渠道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数字赋能的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创新课堂教学,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将济南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嵌入高校理论教学体系,是深化思政教育理论内涵、强化价值引领功能的重要路径。首先,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挖掘济南市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材的契合点,依据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运用济南红色文化素材,提升其融入的深度与广度。其次,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结合各专业理论与学科特点,深度剖析济南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最后,开设相关选修课程。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济南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开设如“济南红色文化专题”等选修课程,更好地传承地域红色文化基因。
善用社会大课堂,重构实践育人新模式。济南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素材,可开展多元活动构建实践育人模式。一是组织实地参观学习。与革命纪念馆、旧址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到济南红色文化遗址、纪念场馆等,深化红色文化认知,增强情感体验与思想认同。二是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社会调研。引导学生围绕济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乡村振兴、红色基因传承、非遗保护等课题开展调研,培养实践能力和问题意识。三是组织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如在济南红色文化场馆担任讲解员、参与红色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等,让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传承,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搭建数字化平台,开创数字赋能新模式。要顺应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趋势,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注入科技动能。一方面,开发数字化红色资源库,以数字化手段系统保护和整合济南红色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长久保存与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打造数字化育人平台,丰富资源的呈现、互动、共享与传播形式。例如,利用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平台,生动还原济南红色遗存、历史古迹等,打造可触摸、可对话的高维度体验场景,为学生营造沉浸式思政教育环境。
优化育人环境
构建“三圈协同”育人生态
构建“三圈协同”育人生态,强调校园、家庭、社会三大场域的协同联动,形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红色文化育人环境。
着眼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功能。要推动济南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实现浸润式育人。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可打造校园红色文化景观,例如以济南革命烈士为原型创作雕塑、修建红色文化长廊,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感受红色文化氛围。精神文化建设层面则需结合高校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依托重要节日与纪念日,举办红色文化节、主题演讲等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同时,邀请本地红色文化专家、革命先辈后代进校园讲座,通过真实故事增强学生对济南红色文化的深入了解。
立足家庭教育阵地,拓展育人空间。济南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爱党爱国、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核,与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家风建设的优良传统高度契合。家庭教育可从情感培育与实践引导两方面发挥作用。在情感培育方面,家长可通过讲述家族红色记忆、济南革命先辈家风故事等,让学生建立红色文化与家族命运的情感联结,借助家庭叙事,引发情感共鸣。在实践引导方面,可开展共读红色家书、参观济南红色场馆等亲子活动,以家庭为纽带实现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与长效传承。
依托社会教育环境,营造育人氛围。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多维平台联动,形成“全员、全程、全域”育人格局。一方面强化社会协同联动。政府部门牵头,整合文旅、宣传、教育等部门资源,统筹规划济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推动济南红色场馆与高校结对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同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红色研学、红色文创开发等红色项目建设,实现红色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创新传播方式。媒体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利用网络、新媒体等平台,扩大本土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在城市公共空间融入济南红色文化元素,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使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济南红色文化的熏陶。
〔作者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济南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NSK2025C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