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20 06:51:55
大汶河颜庄公园
在鲁中大地上,一条231公里的蓝色血脉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作为黄河下游最大支流,大汶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春风中苏醒,书写着“因水而兴”的现代治水传奇。
生态筑基,水脉新生
与局部、分段、单一的旧治水模式不同,大汶河的蜕变源于一场流域治理规划。
首先是科学精准的“外科手术”。随着14.28亿元综合治理资金注入河道肌体,70公里清淤疏浚工程疏通了阻塞的脉络,82公里生态护岸重塑了河岸轮廓,13座橡胶坝如关节般灵活调节着水流脉搏……水利工程的精妙布局,使葫芦山水库下游防洪标准跃升至50年一遇。大汶河终于挺直脊梁,重获守护两岸的力量。
更深入的“治疗”,则在水下展开。截污管网如精密血管沿河密布,清淤船挖走沉积数十年的污染病灶,河床修复术让河道恢复健康肌理。
随着河体的恢复,大汶河流域也越来越有“精气神”。生态隔离带就像绿色透析膜,回补地下水,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则如同植入人工肾脏,让90.40%湿地覆盖率的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天然净水器”。
无人机如蜻蜓掠过水面,巡河员手持智能终端记录巡查轨迹,指挥中心的大屏实时跳动着水质数据……今天的大汶河流域,数字化与智能化并肩,专业巡管队伍与社会力量携手,水脉蓬勃而有力。
智慧水网,重塑循环
与大汶河治理同频共振的,还有直抵民生最关切处的水务工程。
随着钢城区昌源水务集团应运而生,金水河水库、水厂拔地而起,234公里供水主管道如动脉延伸,将清泉输送到235个村庄的灶台。当“四厂同网、水源联通”成为现实,汩汩清流终于抹平了城乡饮水的历史鸿沟。
与此同时,两座污水处理厂正上演蜕变传奇。第一污水处理厂吞污能力翻倍,第二污水处理厂成功激活,4亿元投入的235个村污水治理工程,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100%收集处理,彻底斩断污染回流河道的隐患。
最深刻的变革,则在水资源命脉。曾几何时,钢城区6000万立方米过境水仅能利用700万立方米,不得不每年调用客水1400万立方米。如今13座橡胶坝构筑起科学拦蓄系统,过境水利用率提升5倍,地下水开采量持续下降,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升。
水润钢城:黄金水岸的觉醒
如今,重获健康的大汶河开始释放惊人能量。漫步872公顷的湿地公园,四大景观带将山水林田湖城村有机串联。LOVE广场上的婚纱翩跹,儿童乐园的欢笑荡漾,大汶河成了生态之河、幸福之河。
夜幕降临,南湖夜市的灯火倒映水面,烧烤摊的炊烟与咖啡店的香气交织,成千上万游人沿着水岸流动。不远处的澜头古村,老屋改造成的民宿亮起暖灯;孙家庄的露营基地,帐篷如莲绽放于河畔。这条重生的水脉,正以蓬勃的水岸经济反哺城市,成为当之无愧的黄金走廊。
站在新修的滨河步道远眺,白鹭掠过生态驳岸,鱼群在清澈的水中翔游,水土流失区重披绿装。这条古老的蓝色动脉,不仅重塑了生态基底,更成为撬动城市品质跃升、经济活力迸发、民生福祉改善的强力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