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从“流量”到“留量” 文化场馆如何接住暑期富贵?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26 09:56:12

  亲子活动、技能培训、兴趣培养……今年暑期,与盛夏高温一同攀升的,还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类文化场馆的“热度”。文化场馆如何有效承接公众高涨的参观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求知探索?记者进行了采访。

  全龄化、跨场馆文化服务探索

  暑期,济南市图书馆中心馆、中山公园馆及各泉城书房的日均接待量稳定在2万人次左右,较平日增长近一倍,周末高峰期单日入馆人数甚至突破3万。

  “暑期只要有时间我就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现在这些场馆针对青少年的活动很多,关注公众号就可以预约参加。”在图书馆采访时,记者遇到了带着孩子还书的市民卢先生。在卢先生看来,近些年文化场馆在服务青少年这一方面考虑得越来越全面,“比方说有博物馆利用动画短片讲解文物,图书馆的儿童借阅区布置得童趣温馨,还有假期活动很丰富,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有针对性地报名。”

  不同群体对文化服务的诉求差异显著,我市文化场馆针对年龄、身份、兴趣量身定制,避免“一刀切”。“像泉民夜校2025夏季班,做到了全龄覆盖与精准分层。在原本服务青年群体的基础上,此次泉民夜校还开设了适合银龄、亲子、外卖员等群体的课程,覆盖多元社会角色需求。”济南市图书馆副馆长尹延明表示。

  老人在这里听听戏曲、曲艺或健康知识讲座,职场人满足职业技能提升、社交的需求,家庭可以进行启蒙教育、亲子阅读,青少年关注趣味科普、动手实验等,文化场馆通过差异化策略满足个性化需求,避免服务同质化。

  暑期,图书馆联合济南战役纪念馆举办“场馆里的红色阅读”活动,联合济南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市分公司、山东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举办“阅读时光:家书和珍邮里的传奇之旅”主题研学活动;济南市博物馆携手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策划推出“碧波万象:解码水的自然伟力”与“榫卯千秋:探秘古建的岁月密码”两大主题科普活动,联合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共同打造了青少年志愿讲解员培训活动。这种跨场馆资源整合,将文献阅读、沉浸式场景体验与现代阅读服务有机结合,不仅创新了青少年阅读形式,更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边界。

  尹延明表示,文化场馆服务市民的核心在于从“单向供给”转向“双向适配”,既要满足市民学习、休闲、社交等基础需求,也要关注不同群体的特殊诉求,最终让市民感受到被重视、被滋养。

  文化场馆成为“第二成长空间”

  “新市民·新课堂”是济南市文化馆于2007年推出的一项公益性艺术辅导培训活动,内容涉及声乐、舞蹈、表演、美术、书法、非遗等多个门类。10余年间,受众市民近百万人次,使得许多市民在这里圆了自己的艺术梦。在公益培训的基础上,成立了济南市“群星艺术团”,下设成人合唱团、成人舞蹈队、书画创作队、非遗展演队、表演队等10余个艺术团队。“我就是在‘新市民·新课堂’学习后,慢慢进步、慢慢成长,最后进入舞蹈队的。”市民刘阿姨表示,在专业培训指导下,自己的表演水平不断提升,“新市民·新课堂”成就了她,现在她和姐妹们站上舞台,参与了文化志愿服务走进乡村、四季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文化场馆不仅是“展示”或“借阅”的场所,更成为市民“学习成长、自我实现”的平台。

  7月下旬,“让你看见最美的济南”青少年志愿讲解员培训活动在济南市博物馆举行。40名少年穿梭于展厅,透过陶器、铜镜、青铜器、碑文石刻了解文物的前生今世;在普通话考级评委的指导下了解讲解技巧。最终他们用清晰的表达、真挚的情感,以青少年的独特视角诠释了济南的文物故事。

  通过机制创新和服务升级,我市文化场馆正在构建覆盖全年龄段的终身学习体系。“打开图书馆——小馆员职业体验”让孩子们在专业馆员老师的带领下,亲手触摸知识流转的链条,解密图书馆工作的“十八般武艺”;“传承非遗乐享暑期”济南市暑期非遗体验大课堂让深藏于民间的古老技艺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新市民·新课堂”公益性艺术辅导培训、济南“YEAH归人”泉民夜校成为市民的终身美育学校,星火点亮万千寻常百姓的艺术梦想。

  作为承载城市文化记忆、传递知识价值的重要载体,我市文化场馆正通过内容的精准供给、资源的优化组合、服务的主动升级,从城市的“文化地标”变为市民的“成长空间”,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滋养着城市的文化气质与市民的精神世界。

从“流量”到“留量” 文化场馆如何接住暑期富贵?

博物馆立秋节气活动现场

  温暖服务成就双向奔赴

  8月中旬,济南市图书馆与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创新推出“旅图巴士”定制公交专线,为市民的文化出行带来全新体验。该专线打破传统公交固定发车模式,采用灵活的预定开通机制,乘客可自主设计线路、选择出行时间和停靠站点,真正实现了不拥挤、不绕路、点对点轻松直达的便捷服务,让市民前往图书馆的路途更加高效舒心。

  在炎热的天气里,济南市图书馆为让读者舒心借阅,推出了一系列贴心举措。“整个大厅被全面开放作为等候区,读者无需在户外暴晒排队;馆内空调应开尽开,各区域室温都精准调控在26℃左右的舒适范围,为读者营造了宜人的阅读环境。细节之处,自习区准备了免费的菊花茶,阅览和借书区域加配了大量小凳子,夜读空间更是坚持开放到24点,充分满足了学生群体和上班族夜间学习的需求。”尹延明介绍。

  为了让所有市民都能轻松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我市文化场馆从空间、设施、流程等多个维度着手,消除使用障碍。无障碍设施实现全覆盖,为残障人士专门设置了盲文导览手册、触觉展品、字幕版讲解视频等,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服务流程也进行了优化,除了提供线上预约等便捷方式外,线下保留人工窗口,为不熟悉智能设备的群体提供便利。图书馆推行免押金借阅、全市通借通还、无感借阅闭环系统服务,极大地降低了市民借阅书籍的门槛。

  公共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如图书馆流动借书车、博物馆“微型展”进社区,让偏远地区市民无需长途奔波即可享受服务。同时免费进行资源扩容,图书馆开放数字资源库,可以免费下载电子书、论文、课程视频;博物馆、美术馆将展览内容制成线上数字展厅,可以跨越时空尽情漫游。

  从细节处的便利、内容上的精准,到情感上的陪伴,每一处富有温度的举动都让市民感受到被重视。他们自然会主动走进场馆、拥抱文化,甚至成为场馆的“自来水”,让文化的影响力在双向奔赴中不断扩散。

  文化场馆更好服务市民的核心,是从“管理者视角”转向“使用者视角”。我市的文化场馆通过基础服务的便利化、分众服务的精准化、内容服务的深度化、情感服务的温度化,让文化场馆真正成为市民“想来、愿留、常回”的精神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