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时报
2025-08-29 07:50:44
8月28日,济南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起步区专场举行。新黄河记者获悉,2021—2024年,起步区(直管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1.7%。得益于工业的快速发展,起步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四年来,起步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4%。
山东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 受访者供图
起步区(直管区)GDP年均增长31.4%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韩瑜表示,起步区获批设立四年多来,在省市一体推动下,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五年成形”目标基本实现,黄河北岸面貌一新。在此期间,起步区聚焦济南“工业强市”战略,围绕主导产业方向,培育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优质产业建链成群,正在成为全市工业领域新的增长极。
四年多来,起步区工业经济量质齐升。起步区不断强化项目支撑、投资支撑、链群支撑和数智支撑,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1—2024年,起步区(直管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1.7%;今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9%,工业投资增长29.5%,在体量不断壮大的基础上,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大力推动鼎点激光、温声玻璃等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扩产增效。得益于工业的快速发展,起步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四年来,起步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4%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5.6%。今年1—7月份,起步区1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0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对省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新培育主导产业累计贡献产值近千亿元
从产业发展看,四年多来,起步区优质产业建链成群。起步区新培育主导产业累计贡献产值近千亿元。去年落地的山东能源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已建成100MW中试量产线,技术水平达到行业一流,填补了长江以北平米级钙钛矿光伏电池研发制造领域空白。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年产能各1000台(套)的水冷发电燃料电池、水冷车用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及系统三条生产线全线有序运行,搭载起步区燃料电池的商用车已推广至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氢能应用场景持续扩大。
“氢能无人机已在电力巡检、物资配送等场景得到初步应用;共享氢能自行车已在北京试点投放,济南等地区的推广也在有序推进。”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颖表示,企业正在牵头实施科技部“氢进万家”二期项目氢热电联供课题、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大载重长续航无人机氢动力系统开发。下一步,将根据行业市场需求与起步区共建氢能产业园,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按照计划,未来,起步区将着力构建深化产业链协作机制,推进与区域重大战略、周边地区、优质企业的对接合作,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对接协作,推动更多产业化项目、科技人才落户起步区,引导京津冀、长三角投资机构及社会资本重点投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提升产业能级。同时,加强与济南都市圈产业协同,坚持错位发展、资源共享,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例如,围绕绿色能源发展,谋划打造“一核多点”联动模式,即在起步区布局新能源核心装备生产制造及技术攻关,在齐河、临邑等周边区域布局配套风光电站的产业链格局,助力济南都市圈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已孵化服务电商、云计算等中小企业近700家
在科技创新领域,起步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
4年多来,起步区不断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中科系院所、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其中,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济南基地,落地国际首台高空模拟细分领域试验平台装置。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在医学影像、工业检测等领域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和产业化。起步区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共建的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启动“森蓝港”绿色科技元宇宙发布空间建设,加快推进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起步区加快汇聚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瞪羚企业74家;累计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0余项,辖区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持续提升。引入院士团队2个,新增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5人,硕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80人,青年人才4000余人,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起步区加力提速数实融合,高标准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1792个,实现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以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为核心载体,依托链主企业,目前已孵化服务电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中小企业近700家,新动能加速集聚。
当前,济南起步区正处在从“五年成形”迈向“十年成势”的关键时期,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韩瑜表示,起步区将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推动山科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产业园等23个在建制造业项目快投产、快见效,推进工业母机产业园等7个拟建制造业项目快开工、快建设。抢抓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山东未来产业园建设机遇,加快引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支撑性好的项目,推动优势产业锻长长板、新兴产业聚链成群,努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