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29 08:43:28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8月28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这场3个多小时的“辣味”询问,堪称一次城市更新的“全面体检”。9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抛出的是体制机制、用地规划、资金保障等实打实的“硬问题”;10个政府部门回应的是,政策解读、整改承诺等沉甸甸的“真答案”。
没有客套寒暄的铺垫,没有避重就轻的回避,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问出了群众对“好房子”“好环境”“好交通”的期盼,也问出了城市发展的堵点难点。这种“面对面”监督,既是对政府工作的“压力测试”,更是对庄严法规与人民重托的郑重回应。
从年初将城市更新列为重点监督议题,到3月起紧锣密鼓开展实地调研、企业座谈、征集民意,再到后续将形成审议意见、加强跟踪监督,济南人大把全链条监督做实做细。
更难得的是,专题询问没有止步于“一问一答”的闭环,而在于“促实干”。它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人大的监督责任,一头连着政府的履职担当;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破解城市更新难题的思路,也凝聚了共建美好城市的共识。期待这场专题询问能成为济南城市更新的“加速器”,推动政府部门拿出更实举措,走出一条有泉城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迭代升级中焕发新活力,给老百姓交出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答卷”。
聚焦1 体制机制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吕洪涛
在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难点堵点?将采取哪些改进和优化措施,更好协调政府、市场和公众的力量,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应询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亓伟
近年来,济南先后获评国务院督查激励城市、山东省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14个项目入选全国、全省示范项目。实际推进过程中,在法规标准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健全、项目生成机制优化、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和困难。
接下来将健全“1+N+X”法规政策体系。“1”即加快出台《济南市城市更新条例》;“N”即统筹谋划城市更新中长期工作,编制“十五五”期间城市更新行动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等;“X”即制定印发市级层面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建立“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路径,形成动态调整的城市更新项目库;设立城市更新市民议事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畅通意见表达渠道。推动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
聚焦2 用地保障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袁淑玲
在完善用地政策、激活存量空间方面,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有效解决城市更新中的用地问题?
应询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郭群
一是促进建设用地功能复合利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功能复合利用指导意见(试行)》,创新混合用地和设施兼容两种用地复合利用模式。
二是持续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原土地使用权人改造可采用自主、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的开发模式”;“支持利用存量低效用地、房产发展国家支持产业,可享受5年内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过渡期支持政策”“鼓励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等具体措施。
三是创新土地要素供给。对于市区列入城市更新计划的项目,支持按照公开择优原则,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社会资金参与单位。针对引入社会资金项目的住宅、商服等经营性用地,社会资金参与单位可依法通过“带设计方案出让”或“综合评价出让”的方式,优先参与土地出让竞买并获得土地使用权。
聚焦3 规划保障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袁淑玲
在发挥规划保障作用、保证城市更新项目顺利实施方面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应询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郭群
坚持“留改拆”并举,系统梳理历史文化遗产、旧住区、旧村庄、旧厂区、旧市场等存量资源,制定分区差异化策略和更新方式指引,分类推进盘活利用,积极推进老旧社区、棚户区、城中村及危房改造,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品质。
在控规编制过程中鼓励用地混合与功能复合,鼓励区政府结合城市更新不同区域的文化保护、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差异化需求,编制实施性定制规划,明确用地功能、开发强度等规划指标,定制规划审定后据此动态调整控规,支持城市更新项目在市域内统筹规划指标,提高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城中村改造方面,制定《济南市城中村改造“一张图”及规划指引图则》,对城镇开发边界内1301个城中村进行空间精准落位,叠加整合20余项空间管控要素,围绕改造单元划定、规划区域统筹两方面,就改造范围与城镇开发边界关系、低效用地可纳入比例、多村联动改造、设施布局及指标统筹、用地复合利用等内容提出了引导措施,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规划技术指引与行动指南。
聚焦4 打造“好房子”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吕灿华
“好房子”的标准有哪些主要指标?下一步我市在推进“好房子”建设方面有哪些打算和安排?
应询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亓伟
“好房子”的标准主要包括5大类指标:规划设计方面,高品质住宅建筑高度不宜高于54米。建筑设计方面,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米。各类储藏空间的总面积不宜小于套型使用面积的5%。施工建造方面,采用低碳环保绿色建造技术。查验交付方面,对隔音、串味、返味、渗漏、开裂和空气质量等重点内容进行查验。物业运维方面,提供智慧物业服务,建设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建立多维度一体化物业运维体系。
紧扣“住有优居”的目标,从三个方面推动“好房子”落地: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对济南市的相关标准进行进一步修订完善,鼓励应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技术。二是培育标杆项目,支持房企打造示范项目和“好房子”示范样板,形成“建设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良性循环。三是打造智想城高品质居住示范区,通过产业引领、配套先行、交通带动、生态提升、智慧运维以及建设高品质住宅等方式,加快打造“产业动能焕新+四好建设集成”示范区。
聚焦5 资金保障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彭子钢
我市城市更新资金保障的总体情况和形势,在破解城市更新资金筹集困难、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方面有哪些考虑和打算?
应询人:市财政局局长单哲
2024年以来,全市用于支持城市更新方面的资金超过了1000亿元,其中:通过腾挪支出结构腾出财力空间,市级预算资金安排100.6亿元;通过抢抓专项债用于城市更新项目资本金的政策机遇,发行专项债券154.6亿元;通过落实对上争取七项机制,争取上级转移支付41亿元;通过实施财金联动,争取政策性银行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767亿元。
下一步,聚焦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将从激发主体活力、加强项目谋划、建立资金拼盘、创新筹资渠道4个方面着力,不断完善财政政策,拓展筹资渠道,平衡项目收益,努力破解城市更新筹资难的问题。
应询人: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骏
今年以来,已为21个项目获批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3.6亿元。131个项目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215.5亿元。济南能源供热REIT成功上市,是全国市政和供热两个领域的首单,募集资金15亿元,市场反应热烈且有较大市场潜力。
下一步,一是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强化部门联动,加快手续办理,健全项目“软建设”,提升项目成熟度。二是提升谋划精准度,梳理了城市更新领域资金申报要求,印发了资金拼盘清单、项目机会清单和政策汇编,开展了10余次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项目谋划的精准度。三是提升融资便利度,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用足用好REITs、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应询人: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朱洪权
一是参与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支持水电气暖、交通仓储、通信、城市管网、地下综合管廊改造等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二是发挥经营性物业贷款作用,支持低效楼宇、既有商业设施、老旧商业街区等物业项目的更新改造。三是创新融资模式,会同国开行山东省分行探索通过“专项债+银团贷款”方式支持我市城市更新项目,目前,4个项目已累计获得授信7.5亿元。
下一步将持续开展项目推介,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新特点新要求,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为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丰富多样、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项目融资需求。
聚焦6 城市韧性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西武
我市防洪排涝体系还存在哪些短板,下步有哪些建设改造的规划和举措?我市2023年启动了“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项目”,该项目进展及成效如何?
应询人:市水务局局长王学军
经过近几年的系统治理,中心城区满足特大城市排水防洪标准的排水管渠提升至1323公里,整体占比由治理前的13%提高到目前的33%,消除排水管网结构性功能性缺陷34.7万个,排水管网脱节破裂、沉降等病害消除率达到90%以上。大辛河等完成治理的河道断面由治理前的12到18米拓宽至目前的20到32米。防洪除涝能力基本满足50到100年一遇的规划标准,已完成治理的34处道路积水点近期降雨呈现出径流深度明显降低、退水时间大幅缩短等特点。城市内涝防治能力由治理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升至目前的20年一遇。到今年年底前,中心城区内涝防治能力将达到30年一遇。
针对中心城区排水防涝存在的问题,编制了《济南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体系能力提升实施方案》,下一步,将按照职责分工,抓好项目建设和方案推进,不断提升排水防涝能力建设,同时复盘总结好历次降雨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力争到2030年将我市中心城区内涝防治能力提升到50年一遇。
聚焦7 城市交通
询问人:市人大代表张慧
在完善公共交通设施、优化路网结构、改善慢行交通环境等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打算?
应询人: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周建国
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方面,采取增供给、优服务、强融合“三项举措”,推进地铁、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加大出行供给,结合轨道通车,全面优化调整轨道交通沿线公交线网,通过取消、截短、调线、增补等措施优化调整既有公交线路57条。优化出行服务,推动公交、轨道出行实现APP信息共享、电子站牌信息互动。丰富出行体验,推动“公交+”“轨道+”多元服务深度融合,推出医院摆渡专线、旅游观光巴士、地铁便民市集、公交综合民生服务等创新服务产品。
优化路网结构方面,以城市更新为契机,通过建设快速路连通、主干路通达、次支路织密、“点线面”治理“四类项目”,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
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方面,通过实施慢行网络健全、慢行空间保障、过街设施便民、机非隔离完善、公交衔接改善“五大行动”,提升慢行交通品质,让市民“慢行优先、步行有道,骑行顺畅、过街安全”,使“上学路、通勤路、回家路、休闲路”更舒心、更便捷。
聚焦8 历史文化保护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蓉
我市在落实“老城不能再拆”和“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如何将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以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创造更具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
应询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郭群
构建了“总规定方向、控规落要素、名城保护规划抓统筹、街区规划保特色”的规划传导体系,把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精准渗透到城市建设每个环节。先后组织2次历史建筑普查摸底,普查范围实现市域全覆盖,近500处老建筑纳入普查名单。在开展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先后公布省、市、县三级历史建筑264处,并全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健全“先考古后出让”保护前置机制,将机制全面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流程,有力地保护了各类地下文化遗存。坚持“微改造”理念,以小规模、渐进式的“绣花”功夫推动古城保护提升。
应询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亓伟
先后出台《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及配套政策,持续完善名城保护法规政策体系;持续开展历史建筑“健康体检”,建立“报告+表单”保护管理模式;构建“常态化、信息化、全覆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监管机制。下一步将持续开展历史建筑“健康体检”,加大历史建筑保护巡查检查力度;遵循“最小干预”的保护修缮原则,推进历史建筑修缮保护,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方式,推动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以古城片区为试点,打造“以居民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
应询人: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马利
做好“保护”的文章,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推进历下、天桥、槐荫,公布了文保单位及登记文物126处。投入3600多万元,系统实施了府学文庙等20多项文保工程。
做好“融合”的文章,利用文物资源、文化遗址、名士场馆等发展特色文旅项目。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老商埠引入了蓬皮杜艺术中心,让百年历史的英美烟草公司变身成为了国际艺术IP;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上新街集聚百余家国潮商户,成为年轻群体打卡热点;在文博场景焕新方面,胶济铁路博物馆获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埠博物馆、老舍纪念馆等“城市文化客厅”实现了历史场景与现代消费的有机融合。
做好“品牌”的文章,围绕“一年四季·泉在济南”城市品牌IP,针对国内旅游市场持续打造“生活不只眼前,这一站来济南”的城市旅游营销品牌;针对国际旅游市场打造“Spring Jinan”对外传播品牌。
聚焦9 背街小巷治理
询问人:市人大代表王洪全
在进一步深化背街小巷整治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如何完善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
应询人:市城管局局长董庆哲
第二轮693条背街小巷治理提升工作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基础提升类,有203条;第二类490条精细管理类;第三类是在精细管理类当中选择10%的街巷打造精品特色类。截至目前,基础提升类街巷已经完成整改提升86条,精细管理类街巷已经有95%的街巷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
从4个方面持续做好背街小巷的治理提升工作,一是按照一街一档的要求,逐一整改、逐一消化。二是协调住建、园林水务等部门,共同参与到背街小巷的工作中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充分利用现在正在实施的城市攻坚道路建设项目,把背街小巷的治理融入其中,统筹项目,统筹资金。四是通过城管开放日等形式,让更多市民参与到背街小巷的治理中来,让更多社会资源能参与到工作中来。
聚焦10 养老服务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林霞
城市更新实施中,我市在发展多样化养老服务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打算?
应询人:市民政局局长苏楠
在住建、自规、城管、消防等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全市50个首批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同步建设了12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018年以来,仅主城区就结合旧城改造,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增加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58处,较好解决了有地方养老的问题。下一步一是加快全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5-2035年的编制规划工作,和城市更新工作结合好,进一步科学规划布局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将养老服务设施优先布局在老年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重点是增加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服务综合体。二是保障支持好,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的支持保障政策,从土地、设施、资金、人才、科技赋能等多个纬度给予全要素保障。三是作用发挥好,进一步对老年人的需求精准把脉,促进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服务需求更加协调适配。(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郝磊 摄影 张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