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8-31 08:37:42
刘军(右)与霍舰观察林区植物生长情况。
清晨的阳光穿透钢城区国有寄母山林场的薄雾,有两道身影格外醒目:一位是经过岁月洗礼的老护林员,手持工具边走边讲解山林特性;另一位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背着智能监测设备认真记录。这是林场“老带新”传帮带场景的日常写照。
自1958年建场以来,寄母山林场历经六十余载风雨,在时代变革中始终坚守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通过筑牢人才梯队、传承林业精神,实现了从“后继有林”到“后继有人”的跨越,让绿色事业在岁月更迭中生生不息。
弹指一挥间,1988年来到林场的那一批年轻的建设者,如今已成为林场各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用一生的奉献换来了林场的蓬勃发展。然而随着部分老职工陆续达到退休年龄,林场面临年龄结构断层、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制约了林场发展。为解决此问题,林场将队伍建设置于重要位置,致力于打造工作作风与本领双过硬的林业队伍。
自2017年起,林场通过统一招考与安置退役军人等渠道,陆续引入17名人员,充实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业生产等领域的力量。
1988年入职的刘军,初到林场时住漏风漏雨的土坯房,“巡山靠自行车,吃饭靠干粮,病虫害防治凭喷雾器”。如今他带着2019年入职的霍舰穿梭林间,传授树木生长习性、造林时机与管护技巧。曾“认不出虫子、走不惯山路”的霍舰,如今已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科负责人,能独当一面带领团队开展工作。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让年轻员工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森林资源管护科负责人李沛来难忘过去防火期的场景:大家骑摩托带简易灭火器上山,渴了喝山沟水,累了靠树干歇脚,用镰刀开出隔离带,“就一个念头,不让林区起火”。这种踏实肯干的精神,是老林人最珍贵的遗产。
1个月前,王敬民通过消防救援队伍转岗安置政策来到林场,李沛来第一时间带他熟悉森林防火规章、走遍林区道路沟壑。老员工冲锋在前的身影和林场前辈的奋斗故事,让王敬民迅速建立起对这份工作的归属感。“防火要‘打早打小打了’,李老师天天念叨。”王敬民说,如今林场有9处24小时监控、2架巡林无人机,但老职工“看烟色识火情”“听风声辨风向”的本领,仍是应急处置的“压箱底”功夫,“老经验+新技术”正是传帮带的生动注脚。
为让年轻人扎根,林场做足“暖心文章”:搭建培养平台,组织参加全国职业技能比赛,锤炼肉眼观测树木高度、直径的本领;开展检疫员培训,助其考取证书;借“森林经营试点项目”,让年轻技术人员在3000余亩麻栎种植中积累经验。生活里,领导和老职工送生活用品、关心情感问题,帮年轻人减少城乡落差。
从镰刀锄头种树到科技管林,从土坯房办公到智能监控指挥,寄母山林场的硬件在变,但传帮带传统从未改变。老职工退休留下的,不仅是经验技能,更是守护林子的责任与热爱;年轻一代则用新知识、新技能,赋予林场精神新内涵。
如今的寄母山林场,新苗与老树交相辉映。通过人才梯队建设,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老带新”接力,让林场守护绿水青山的步伐愈发坚定,也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