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01 07:34:07
□张 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要求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提高国际传播效能。近年来,山东提出友城、友企、友校、友媒、友人的“五友”国际传播理念,通过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企业、学校、媒体、民众的友好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如何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城、企、校、媒、人的作用,构建“五友”导向的对外传播格局,值得思考和研究。
锚定“友城”龙头地位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空间和标志,也是唯一一个能在全方位、多领域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现代结合的载体。发挥“友城”的先导性作用,能够带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以及投资、经贸、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未来,济南应与更多国外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充分发挥作为龙山文化、舜文化的发源地,以及齐文化、鲁文化交融之地的优势,与代表世界不同文明的著名城市建立“友城”关系,不断产出文明新形态,推动文明交流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建设,助力中华文明的传播。同时,作为现代大都市,济南应紧紧围绕发达的物质文明与人的精神文明的结合,以及城市治理的先进经验与国外城市开展实质性、互利性合
作交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激活“友企”潜在优势
济南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是国内制造业完备的城市之一。企业应深度挖掘“济南制造”的文化内核,将中华文化的义利观、诚信观、合作观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在输出高端产品的同时传递文化价值,让“济南制造”不仅彰显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高度,更以鲜明的中国元素触发海外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进而通过产品载体实现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这一过程中,“济南制造”可成为突破贸易壁垒、化解国际认知偏差、重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抓手。当前,济南市众多企业在海外布局分支机构或下属公司,提供的就业机会形成强大民生吸引力。为深度融入当地社会,企业正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但在开展架桥修路、捐建学校、修缮寺庙等项目时,需避免“交钥匙”式单向投入,应采用“参与式共建”策略——通过引导当地政府、民众全程参与项目规划与实施,使其切实感知企业贡献,从而深化对中国的价值认同。此外,海外企业在与当地政治领袖、文化名流、社会团体、普通民众及外籍员工的互动中,以及在应对舆论危机等场景下,需系统性提升沟通策略。
依托“友校”创新传播
建立友校关系可以推动我市学校与国外学校开展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驻济高校应积极推出文化、文明的新思想、新学说,利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将文化、文明的研究与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相结合。这既能提高对全球治理及世界文明的贡献度,又能通过扩大学术话语权来树立国家形象。此外,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开辟“新”的传播路径,助力汉语等中华文化的推广。比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启的智能国际传播新赛道,巧妙地将汉语、武术等中华文化融入游戏、短视频及常用社交平台,让汉语等中华文化更多走进国外民众的“生活空间”,以“自然而然”的传播吸引国外民众主动来我国学习汉语、旅游观光、感受中华文化。
拓宽“友媒”传播渠道
与国外媒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能够实现“借船出海”的传播效果,但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才是扩大影响力的关键。李子柒的短视频、《黑神话・悟空》游戏、《哪吒2》电影,以及在国外广泛传唱的“国风”流行歌曲,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中华文化的传播若要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需采用日常化、娱乐化、流行化的方式。
基于此,对外传播工作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优势;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媒体与民间“流行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传播合力。同时,要重视传播人才的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兼具深厚爱国情怀、广博知识储备、跨文明理解力,以及卓越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建立常态化发掘机制,及时发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间传播人才,为其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助力中华文化传播迈向新高度。
聚焦“友人”分众传播
世界性的文明论坛虽能吸引国外文化使节与专家学者,但对国外普通民众而言,相比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他们可能更关注“Jinan Travel”(济南旅游)的实际体验。因此,济南应加强整合营销,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让更多国外民众了解济南这座城市。当游客抵达济南后,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留下深刻印象,才能促使他们回国后自发成为济南形象的传播者。
此外,国外华侨华人群体以及政界、商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和具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中,存在能够左右舆论风向、引领发展方向的个人或团体,可将其作为重要的友好资源,积极建立长期友好联系。针对青年群体,更应着眼长远,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增进他们对济南的了解,同时吸引国外青年学生和青年学者来济留学、访学。这些经历不仅能加深国外青年对济南的情感认同,更能产生长期的文化传播效应。(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