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01 07:34:36
□徐凤仪
济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自新石器时代早期便有人类活动。距今5000多年的焦家遗址城墙、城子崖遗址的东方文明图景、商代大辛庄遗址的文化交融,这些遗址从史前城邑到商代文明,持续印证着济南“未中断的城市文明”,共同构成济南“千年一城”的历史脉络。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不仅推动城市硬件现代化,更通过商业与文化的开放交流,为济南注入了近代多元因子。文化,塑造城市面貌,承载济南历史,生动诉说着泉城的人文故事。
保护传承与城市软实力建设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更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始终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守正创新的根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历史可知可感、彰显济南文化深厚魅力。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文化保护传承是其根基与线索。保护好文化遗产,是“知所从来、思所将往”的基础,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创新基因。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活力,为中华文明续写新篇。以生动方式传承泉城文脉,是提升济南文化软实力的首要步骤。城市软实力以文化为基底,同时综合考量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人才建设等维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应对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
以人为本的创新实践
自然、城市和人文共同凝聚成济南独特的文化禀赋。在保护传承方面,济南对泉水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名士文化、大舜文化、二安文化等的研究历史悠久,成果较为突出,同时有龙山文化、商埠文化、义净文化、曲艺文化、老字号文化等有待进一步阐释和弘扬。多年来,济南以系统性观念整体布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树牢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坚持规划保护、挖掘阐释、活化利用一体化推进,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利用、“非遗名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文旅名城建设等工作建章立制。
济南始终将“人”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通过打造高品质文化空间、创新普惠性文化服务,激活全民参与热情,厚植城市文化生命力。一方面,聚焦“全民阅读”需求,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泉城书房”公共文化空间。另一方面,针对“终身学习”趋势,市图书馆创新推出济南“YEAH归人”泉民夜校,自启动以来迅速成为市民“充电”热门选择。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更通过系统保护、活化传承、创新转化、融合塑造、全民共建,逐步塑造出济南“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活力”的城市性格与气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显示,在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中,济南位列全国第11位,全省排首位,这与其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密不可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了青年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人才集聚又进一步反哺文化创新,形成“文化吸引人、人滋养文化”的良性循环。当前,济南正依托这一优势,着力加强文化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设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为城市软实力全维度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
在保护传承中弘扬文脉,就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数字技术是当今时代最鲜明的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离不开与科技融合发展,以科技赋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济南文化保护传承中尤为突出。
科技赋予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命”。济南文物资源颇具规模,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保单位171处,涵盖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等类别,还有馆藏珍贵文物3804件(套),包括一级文物116件(套),这些都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如今,借助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技术的综合运用,经过多角度航拍扫描、搭建高精度三维模型,可以完整记录济南文化遗产的整体形制和具体细节,生成高保真数字化档案,完成数字孪生,实现文化数字化和信息全面储存,为后续修复与研究提供依据,助力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科技创造融合型文化体验新空间。泉城书房海川教育集团分馆是山东首家无感借阅智慧书房,实现了“刷脸入馆—智能荐书—无感借还”全链条智慧服务,引入AI、VR数字技术,配置电子书法临摹台、4D百科全书交互墙、无感翻书投影系统等前沿设备,打造“稼轩数字文化空间”。文化保护传承与科技创新融合,济南早已走在前。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泉城文化根脉历久弥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济南将持续推进“三个转化”:将文化遗产转化为育人资源,将文化厚度转化为民生温度,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构建“全民参与、全链贯通、全域联动”的保护传承体系,让每处遗址都成为精神地标,每件文物都焕发时代光彩,每位市民都成为文化使者,共同书写“文化济南”的当代华章。(作者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