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全面提升泉城文化惠民品质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01 07:35:04

  □魏建国

  文化惠民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文化建设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济南市持续优化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泉在济南”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将优质文化服务输送到群众“家门口”,有效彰显了城市发展的精神文化底蕴。面对群众日益多元化、品质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济南市正着力破解供给模式创新不足、服务精准度待提升等难题,通过完善设施网络、提升活动质量、强化机制保障等多维发力,推动文化惠民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为打造“文化济南”城市名片提供坚实支撑。

  高品质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夯实文化惠民设施基础

  不断扩大公共文化空间覆盖面,创新样态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是提升文化惠民品质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盘活空间资源,打造文化空间新地标。坚持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标准,以“泉城书房”建设为典型样本,将公共文化空间高品质嵌入城市肌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园区、城市楼宇、党建阵地等资源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最大限度融合满足人们对阅读、展览、非遗体验、文化消费等需要,形成更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化地标。二是注重数字赋能,激活文化服务新场景。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建设“数字文物库”“数字博物馆”,积极推动泉城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产品服务数字化转化;完善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积极招引一批集VR/AR、全息投影、裸眼3D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馆和剧场,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引入数字化展览和互动体验项目,创作“全景明府城”“泉底世界”等元宇宙体验项目,探索打造以李清照、辛弃疾等历史名人为核心的虚拟现实剧场,以“济南的冬天”等优秀文化IP为背景打造数字艺术体验场景,将数字文旅项目融入特色旅游线路,打造线上“泉水人家”,让市民和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泉城文化。三是突出均衡布局,打造乡村文化服务新空间。以“均衡布局、全域覆盖”为导向,通过盘活乡土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文化服务空间从“单一供给”向“多元融合”转变,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高质量培育文化产品服务优化文化惠民供给内容

  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是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的核心资源,打造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创新组织文化惠民活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融合数字技术、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深挖本土特色资源等,推动文化惠民活动从“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升级,积极组织文艺院团、非遗工坊等开展惠民演出和非遗展演进商圈、进景区、进街区活动,让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积极打造“一区一品牌、一镇一特色”的文化活动格局,持续开展“泉城好戏”“四季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二是丰富文化惠民产品服务供给。推动文化惠民由“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化,丰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内容,建立动态需求反馈机制,运用多种方式捕捉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展分众化服务,将文化惠民与旅游、科技、商业等融合,增强文化消费内容的吸引力。三是加强文化惠民消费引领。推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将文化惠民消费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持续推动文化惠民补贴,策划组织一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联动金融机构、文化企业实施消费惠民让利行动,不断创新文化消费券、消费满减和积分奖励兑换、抽奖等优惠措施。

  高起点实施文化事业政策提升文化惠民组织保障

  政策支持是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的根本保证,让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文化获得感”是高品质文化惠民的必然要求。一是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政策创新为引领、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构建起“顶层设计—机制保障—多元协同”的文化惠民政策组织体系,突出人才、资金的政策保障力度,优化组织领导形式,突出文化惠民在城市发展整体规划中的地位,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关系,制定前瞻性的文化政策,精准布局文化空间业态,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惠民的影响力。二是创新文化惠民服务模式。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文化惠民活动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创新构建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的文化惠民新模式,在行政化、市场化、社会化上实现新突破。优化行政机制,守牢相关活动的意识形态底线、红线,持续做好资金扶持、资源协调以及政策保障,用好行政考核等工作机制;完善市场化机制,将活动组织的主导权由政府转交给市级国有文化企业,降低活动成本,提升活动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健全社会化机制,切实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市民群体的主动性,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三是增强文化惠民活动的影响力。立足济南独特区位优势,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等,借势“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深化同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交往,加强文化惠民活动交流,处理好“在地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既要关注本地市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又要不断扩大区域乃至全球影响力,努力打造文化对外交流展示的“窗口城市”,持续展现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