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03 07:23:34
秋风送爽,校园重闻读书声。随着九月开学季的到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及高校陆续迎来返校潮。与这份火热氛围一同“升温”的,还有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诈骗陷阱。针对这一现象,记者近日展开走访调查。
◆“山寨群”里的假老师
“扫码进群,获取独家开学攻略!”开学前,不少新生和学生家长会收到类似的群聊邀请。然而,部分所谓的“新生群”实为“山寨群”,是诈骗分子设置的陷阱。
8月31日,学生家长张女士扫码加入名为“2025级1班”的QQ班级群后,遭遇诈骗。
“假冒教师身份的不法分子以资料费为名收费,每名家长被要求支付285元。汇款后才发现群内所谓的‘老师’并非校方人员。”张女士告诉记者,后来才知道,群内都是不同学校学生的家长,骗子钻了新生进群互不相识的空子。诈骗人员先组建群聊、发送二维码,再诱导家长缴费,实施诈骗。
记者采访得知,此类诈骗并非个例。9月1日,某小学一年级六班家长群内发生一起冒充班主任收费的诈骗事件。诈骗分子将昵称改为班主任头像和姓名,在群内发布通知,要求家长缴纳298元资料费。一名细心家长发现收款码为个人账户后识破骗局,同时,校方及时提醒,避免了更多损失。
“还有诈骗分子冒充老师给家长发送带有虚假‘新课程表’链接的短信,诱导家长点击。”一位受访者介绍,这种不明链接很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流失,甚至遭受财产损失。
“课程表会由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群发布,绝不会以链接的形式发送短信。”教师张秀敏提醒,诈骗分子利用开学初班级群人员混杂、管理尚未完善的空子,伪装成教师实施诈骗,家长要提高警惕。
开学季来临,学校从孩子重返校园的第一课开始,筑牢反诈教育的基石。
◆游戏群里的福利陷阱
“前段时间,孩子在游戏平台的聊天系统中被一名网友骗走了9000元。”初一学生家长王先生反映,目前不少诈骗分子潜伏于青少年常玩的游戏中,尤其是部分游戏群、装备交易群已成为“重灾区”。
不法分子多以“开学季超级福利”为诱饵,伪装成买家或卖家,以购买或出售游戏账号、装备、收藏品为由,诱导青少年登录其指定的虚假交易网站进行操作。
采访中,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遇到的诈骗手段:“比如,对方以‘组队开黑’‘分享会员账号’等名义从游戏群发来添加申请。添加好友后发送的链接,实际上是恶意小程序,可能捆绑了病毒,安装后会窃取手机里的支付信息、通讯录等隐私数据。大多时候,孩子还会因为被家长训斥不敢说出实情。”
针对学生的游戏诈骗,多数以“开学季低价充值、高价收购”为噱头,这些来自群聊或社交平台私信的信息让人真假难辨。需要注意的是,涉及“提现失败”“交纳保证金”等理由要求继续充值的,均为典型诈骗手段,务必提高警惕。
不少市民关注反诈科普视频
◆套走隐私的扫码诈骗
大一新生张杰为提前熟悉环境,在入学报到前提前到校。他向记者讲述,自己乘坐一辆自称“熟悉高校周边、专接大学生”的三轮车。途中,司机热情介绍吃喝玩乐,到达目的地时,拿出一张纸质二维码要求支付。
张杰两次扫码均显示“密码错误”,随后跳转至所谓的“信息更新认证”界面,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手机号、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
“因为涉及个人信息,我就通过其他渠道查看‘密码输入错误’后的跳转页面。”张杰向记者展示他的手机页面,“常规支付失败后,会跳转至‘忘记密码’‘重置’或者是‘刷脸找回’‘验证银行卡信息找回’等认证页面,很少会出现这种直接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页面。”
安全起见,张杰改用现金支付。不一会儿,张杰接到公安部门的提醒电话,告知其可能遭遇诈骗。随后,他报警处理。
记者通过走访得知,相关的二维码诈骗并不少见。
大一新生小李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了自己被骗经历的科普短视频,他通过一个新生群添加了群内发送的私人账号二维码,对方以“公益性技能培训”“学校评优加分”“不限专业校内勤工俭学”等字眼诱导大学新生陷入花高价买课、“先学后付”的“培训贷”等陷阱。记者尝试添加其中多个账号,系统提示“该账号因被举报存在异常行为,已限制添加”。
各式各样的反诈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地、进单位。(新华社 发)
▍延伸▍
诈骗剧本为何总能“精准投喂”?
律师 张袁建
除了手段翻新,开学季诈骗高发的背后,更存在精准利用心理弱点的底层逻辑。诈骗分子往往抓住学生及家长在特定情境下的迫切心态——新生急于融入环境,家长不愿孩子“落后”,精心设计话术与场景,实施“精准诈骗”。
种种诈骗行为呈现专业化、链条化趋势。从盗取班级群信息、伪造教师身份,到编写“游戏福利”话术、搭建高仿充值平台,各环节分工明确,形成严密闭环。他们甚至结合社会工程学,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针对低龄学生突出“限量”“免费”,针对大学生则强调“兼职”“加分”,不断升级诈骗脚本。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手段的迭代。除传统伪基站、钓鱼链接外,当前诈骗还融合AI语音合成、伪造官方公众号等,欺骗性大幅增强。很多虚假页面与正规平台界面无异,输入账户密码的瞬间,个人信息就已同步至骗子后台。
应对不断进化的诈骗威胁,除了不轻信、不转账、不点击等基础防范,更需认清其背后运作逻辑:当你觉得“机会难得”“优惠专属”时,正可能一步步落入对方铺设的剧本之中。(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孙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