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03 07:38:01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尤其关注那些身处“阴霾”中的“特殊学生”,用专业与爱心为他们搭建成长的桥梁。
马光和学生
●看见“特殊”
在细节中捕捉教育契机
方同学因父母离异和轻度抑郁而孤僻自卑,右眼斜视更让他习惯用沉默自我保护。作为班主任,我避免直接干预,而是通过观察,发现他默默为班级奉献的细节——搬水、整理教室。陶行知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此,教育需穿透表象,看见孩子内心对温暖的渴求。
内心有阴霾的孩子,最怕被贴上“特殊”的标签。我密切关注方同学的情绪和行为状态,一旦发现他有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便及时进行疏导。我还注意到他数学成绩突出,又有默默为班级奉献的特质,采用“进退有序”的方法与他交流,先肯定他的优点,再询问他的想法,让他担任数学课代表,并鼓励他“敢想、敢说、敢当、敢为”。他的改变令人惊喜:主动协助老师、积极回答问题,期中考试夺得全班第一,甚至谦让选座机会。当我看到他眼中闪现的光彩和腼腆的微笑时,我知道,我找对了方法。
●凝聚“暖流”
让集体成为成长土壤
为了让方同学真正融入集体,我借班级文化评比之机,策划了“十星榜”主题班会,将他评为“奉献之星”。对于方同学的教育,我深知不能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还需要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配合。于是,我及时与方同学的家长沟通,劝说家长理性对待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多肯定孩子的进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包容的家庭环境。同时,我与任课教师交流,共同引导方同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减少他在班级工作中的阻碍和压力。
这场以点带面的教育实践,不仅改变了方同学,更重塑了整个班级的氛围。同学们开始主动与他讨论数学题,课间会有人喊他一起去操场,曾经的“孤僻怪同学”,渐渐成为大家口中“靠谱的数学课代表”。
如今的方同学,早已不再是那个独来独往的身影。他会在数学课上主动分享解题思路,会在班级活动中承担组织工作,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向阳而生的力量。(济南理工学校 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