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2 08:06:35
黎青 作
租相机、租衣服、租玩具……从数码产品到户外装备,从房屋汽车到母婴用品,在部分年轻人的世界里,一股“万物皆可租”的消费浪潮正扑面而来。这些年轻人为何偏爱“租赁消费”? (9月11日新华网)
表面看,这是一种精打细算的经济选择,是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与消费欲望之间的巧妙平衡。但若只将之视为“省钱妙招”,便大大低估了这一现象的深层意义。租赁消费的流行,不只是消费模式的转变,更折射出年轻一代价值观、生活观与世界观的变化——他们正用“使用”替代“占有”,以流动回应固化,用轻盈对抗沉重。
与传统“拥有即幸福”的观念不同,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将自我价值绑定于私有财产的堆积。他们更看重体验的广度而非物质的厚度,更愿意为“经历”买单,而非为“物品”耗尽积蓄。这是一种清醒的消费自觉:我消费,但我不被消费主义绑架;我使用万物,却不被万物所占有。正如哲人所言,“真正的富足,不是拥有得多,而是需要得少”。租赁,恰恰让他们在减少占有的同时,拓宽了使用的边界。
进一步来看,租赁经济也是一种与现代城市生活形态深度契合的生存策略。在高流动、快节奏、小空间的都市环境中,囤积物品反而成为负担,“轻资产生活”成为理性选择。租赁使年轻人从繁琐的维护、仓储和处置压力中解脱,保持生活弹性与机动性,更从容地面对职业变动、城市迁移与兴趣更迭。它背后是一种高度现代化的生活智慧:用最小化的物质羁绊,换取最大化的行动自由。
我们不能忽视其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属性。每一台被重复租赁的相机、每一件被多次穿着的礼服,都在替代一次新的生产与废弃,间接减少资源开采、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这批年轻人用租赁投票,投给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当然,租赁经济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信用体系不完善、物品卫生与安全隐忧、损毁赔偿纠纷、平台服务参差不齐等。租赁不只是市场交易,更是一种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与体验经济。它需要平台建立更透明的规则、更严格的品控、更畅通的维权机制;需要政府部门出台规范标准、加强监管、鼓励创新;也需要用户逐步养成租赁习惯、建立信用意识、提高鉴别能力。
租赁消费的兴起,是一种生活哲学的根本转向——从“所有权时代”迈向“使用权时代”。而年轻人,正是这个新时代最敏锐的感知者、最勇敢的践行者。他们以租赁为钥,试图打开一扇门,那扇门背后,是一个更轻
盈、更自由、也更负责任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