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上天入地下水 构建全新格局 国家级展会带给起步区多重新机遇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4 07:17:46

  无人机外卖、直升机观光、热气球飞行……这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低空飞行场景,市民在不久的将来也能通过“济南低空APP”来购买类似的低空服务了。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物流节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上,低空飞行应用场景成为一大亮点。

  事实上,就在前不久济南先投起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招标人,对外发布了“济南起步区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无人机采购及低空物流配送项目”招标公告。这说明起步区已推动这一领域转向实操落地阶段,而这次国家级展会落地起步区,再次为区域发展带来新机遇。

  当前,低空经济已成为各大城市竞相布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蓝海。回看起步区,正为低空飞行场景的落地提供“土壤”。

  今年,起步区持续推动低空经济提速起势,加快市级低空飞行服务站和飞行保障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低空制造产业,丰富拓展低空应用场景。

  以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的研究项目为例,当前正开展一款新原理发动机的研制,通过提升发动机的气动和结构效能,为我国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机器、无人机以及低空飞行器等先进飞行平台提供多场景的高性能动力保障。

  如果说低空飞行是这次展会的“空中焦点”,那么另一方面瞄准的陆海纵横,则为区域发展搭建了更宽广的舞台。

  6月初,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在对省人大代表建议的正式复函中,披露了起步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新进展。其中,明确提及济南北站已进入枢纽总图修编阶段,服务起步区的轨道交通5号线纳入轨道交通三期规划。

  除陆路交通设施密集推进外,起步区在水运方面也迎来关键规划红利——

  7月份,《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根据规划,小清河与京杭大运河间有一条连接通道。该航道从济南港向西北穿跨黄河,在北岸向西穿起步区到达齐河后,再延伸至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

  一个个项目规划落地的关键红利,让这次展会恰逢其时,不仅为展示低空经济与陆海交通的发展成果搭建了窗口,也能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起步区的建设中来。

  跳出展会内容,从产业视角来看,这次展会还聚焦于两点,一个是运输,一个是物流。这两方面归根到底都是交通领域的核心要素与发展关键。在这些方面,起步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联通内外的重要“枢纽站”,起步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承环渤海、西通郑洛西,“公铁空水”四港联动,3条高速公路、4条高铁在周边交汇,规划建设21处跨河通道连接主城,小清河通航直达渤海,遥墙国际机场联通全球。

  在“内畅外联、立体互通”的总体格局下,今年以来,起步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

  对内,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通车,黄岗路黄河隧道贯通,航天大道穿黄隧道稳步推进,轨道交通7号线全线23座车站全部进场施工,轨道交通济阳线预计今年底通车……

  对外,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加码,近日公布过夜、商旅设施两项工程规划。作为山东省最大机场,还计划同步引入济滨高铁以及3条地铁线路,进一步加强机场与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等多种交通模式的融合。

  由此,起步区作为“联通京津冀、衔接长三角”的交通枢纽地位也愈发凸显。

  其实,无论是低空飞行还是陆海纵横,其核心都是为了提升交通方面的运转效率,而智能化技术就是最佳突破口。

  当前,起步区主动布局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在多领域实现智能技术与交通、物流场景的深度融合。

  比如,智能物流仓储建设上,起步区依托京东智能产业园内自动化设备、智能管理系统,在存储、拣选、包装、输送、分拣等环节大规模应用,实现物流作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比如,低空智能配送体系建设上,本次展会发布的“济南数字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将惠及起步区,助力区域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实时监控、精准调度与安全管理。

  又比如,智能感知道路路网建设上,起步区建成12条智能感知路,还有27条即将建成。通过在这些道路部署先进的传感器与监测设备,后期与交通信号机实现联动后,为市民带来最佳出行方案。

  从智能仓储到智能配送,再到智能交通,智能化技术正在起步区的物流与运输领域深度应用,形成“储-送-运”一体化的智能生态。

  这种生态不仅提升了单个环节的效率,更实现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就像这场国家级展会所搭建的平台那样,构建起一个高效运转、协同联动的全新格局。

  而这一格局,正推动起步区将分散的发展要素拧成“一股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