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5 07:18:41
9月13日,据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也有专家建议,预制菜的上述信息应强制披露。 (9月14日《现代快报》)
在罗永浩与西贝就预制菜的争论陷入白热化之际,《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可以说,这份草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或回应了双方的争论,切中了有关预制菜争论的关键问题,呼应了消费者的重点关切,既有助于化解消费者和商家的疑惑,也有助于促进预制菜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预制菜缺乏统一的概念界定,“身份”还有些模糊。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曾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预制菜的范围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特点。只有使用第三方加工的才叫预制菜,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同时强调菜肴属性,规定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也不属于预制菜。而根据行业协会发布的相关标准,即热、即烹、即配、即食的菜都算预制菜,这让几乎所有菜品都成了预制菜。由此可见,对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尚未形成统一认知。没有统一的共识和标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极易产生理解偏差,不同商家之间也容易出现各执一词的混乱局面。在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中,罗永浩质疑西贝使用了预制菜,而西贝坚称使用中央厨房配菜,未使用预制菜。二者的争论实际上是预制菜的范围和标准之争的具象化。
同时,有关预制菜的信息披露程度和方式也备受消费者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但揆诸餐饮行业,主动标明或说明预制菜的商家并不多见,不少商家甚至用预制菜冒充现场加工制作的菜肴糊弄消费者。消费者花了现场加工制作菜肴的钱,却享受了预制菜服务,没有沾到足够的“锅气”,消费体验下滑,自然心生不满、抱怨连连。
预制菜国标草案给预制菜下了明确的定义,统一了预制菜的“身份”,对预制菜的食品安全指标提出了严格要求,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该草案聚焦食品安全,为预制菜行业和餐饮商家提供了更清晰权威的经营指南,为监管执法提供了更具体有力的依据,也为消费者监督维权提供了统一标准。
草案还围绕消费者关注的预制菜信息披露问题重点发力,把餐饮商家是否使用预制菜、如何使用预制菜纳入信息披露范围,且有望把此项信息披露义务升级为强制性要求,契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其实,消费者并不是绝对地排斥预制菜,只是反感商家“挂着现制菜招牌卖预制菜”。一些消费者对预制菜也有实际需求,如果商家把预制菜卖到明处、明码标价,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给消费者,争议自然会减少。这正是信息披露条款的立“标”目的。
预制菜已成为餐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者餐饮选择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4.2%。行业与消费者都亟需统一的国家级标准,期待国标正式实施后为预制菜添加更多“透明和安全”,化解消费争议,助力商家找准赛道、增强信心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