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文化“两创”视野下济南民歌再创作方式探究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5 07:20:50

  文化“两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核心方法论,其内涵可概括为“基于传统、突破传统、服务当代”。创造性转化强调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符号提取与形式重构,使其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创新性发展则聚焦技术赋能与语境拓展,推动文化价值的时代延伸。

  文化“两创”与济南民歌再创作的理论关联

  在音乐领域,文化“两创”这一理论体现为两大实践方向:其一,思维从“保护”转向“活用”。以交响作品《炎黄风情》为例,作曲家鲍元恺通过解构30余首民歌主题(如《小白菜》《小河淌水》《女娃担水》《槐花几时开》等),将其融入交响乐的戏剧性结构中,既保留文化基因,又赋予其国际化表达空间。这种“去博物馆化”的创作逻辑,打破了传统音乐“静态保存”的局限。其二,技术赋能与跨媒介融合。电子音乐技术和数字采样的应用,使传统音乐元素得以突破物理时空限制。例如,将济南民歌中的“泉水声”意象通过环境声采样与管弦乐叠加,便能构建沉浸式声景。作曲家谭盾的多媒体交响乐《地图》即是此类实践的典范。

  在民歌再创作的载体上,合唱与交响乐是两个主要方向。合唱方面,其优势在于较低参与门槛与较高传播效率。多声部合唱通过简化主旋律、设计模块化声部,降低了大众参与难度;同时,其“记忆点突出”的特质,适合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短时长、高重复特性进行跨媒介传播。此外,合唱的集体表演属性能有效强化地域文化认同,通过固定展演等方式,可将民歌转化为城市文化仪式,增强社群凝聚力。济南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自2013年创办的济南国际合唱节已连续举办11届,累计吸引参与者超十万人,形成了“专业院团+社区合唱团+校园联盟”的三级联动机制,这一平台为济南民歌的合唱再创作提供了从孵化、展演到反馈的完整链条。

  交响乐则承载着文化高度的象征意义。凭借其复杂的织体结构与技术语言,交响乐被视为“高雅文化”的代表。同时,交响乐作为技术容器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能够整合民族乐器(如板胡、古筝)和电子音乐等跨媒介元素。例如,在改编济南民歌时,弦乐群可模拟泉水涟漪的意境,打击乐组则能再现山东梆子的节奏张力,形成传统与现代音色的对话。

  合唱与交响并行的二元机制并非对立,而是构成了“金字塔式”传播生态——合唱夯实群众基础,交响提升文化品牌高度,二者协同推动民歌从“遗产”向“活态资源”转化。

  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与

  启示

  沂蒙山歌作为鲁南地区代表性民歌形式,承载着革命历史与农耕文化记忆。然而,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其原生语境逐渐消解,年轻群体对传统山歌的接受度显著下降。在此背景下,《新编沂蒙山小调》以文化“两创”为指导,通过现代合唱形式重构传统民歌,成为群众性音乐实践的典范。在歌词改编上,新作保留了原生态山歌中标志性的方言衬词“那个”(如“青山绿水那个多好看呐”“五禽那个六畜都兴旺”),维系了口语化韵律与地域亲切感,避免因内容更新导致文化疏离。同时,“喜洋洋”“更风光呐”等新词既符合普通话表意逻辑,又融入鲁南方言的语调起伏(如句尾“呐”字的拖腔),兼顾易懂性与乡土性。意象方面,新编歌词聚焦脱贫攻坚成果——“万担谷子堆满仓”指向粮食安全,“五禽六畜都兴旺”体现畜牧产业升级,主题从“战时奉献”转向“乡村振兴”,呼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音乐创作上,《新编沂蒙山小调》打破了原曲单一乐段重复的结构,设计了包含引子、原民歌乐段、对比乐段、变奏乐段及再现尾声共五部分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混合型中段再现单三部曲式,既保留了原旋律基因,又赋予了戏剧性张力。

  作曲家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自创作以来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400多场,被伦敦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世界级乐团演奏,被《纽约时报》乐评称为“东方田园的交响诗”。他提出“立足民族沃土,借鉴外来艺术,创作新型国乐,跻身世界乐坛”的宗旨,并选择了耳熟能详的民歌旋律,以西方交响乐的和声、曲式、配器技法

  进行重构,形成“中为洋用”的独特表达。

  济南民歌再创作的可行性论证

  济南民歌的再创作根基深植于其跨越千年的历史纵深与多元地理文化孕育的丰富劳动音乐传统。这种时间维度的连续性,不仅保存了古齐地“慷慨悲歌”的声腔遗韵,更使济南民歌成为一部用音符书写的城市编年史。地理资源的多样性则直接塑造了劳动音乐的多维形态:穿城而过的黄河催生了粗粝雄浑的《拉纤号子》《黄河硪子》,其“一领众和”的呼应式结构与阶梯式力度变化,为交响乐的动力性展开提供天然节奏骨架;城镇建设衍生的《打夯号子》《搬运号子》体现集体劳动的精密协作,其天然的力量感节奏律动同样适用于交响表达;市井繁荣催生的《叫卖调》,辅以济南方言特有的儿化音滑腔,其音响符号可直接融入合唱声部;庆典文化中的《秧歌曲》则以多重律动的复合拍子为再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这种历史、地理、人文三维度的资源交融,使济南民歌远超一般民间小调的审美范畴,具备了承载宏大艺术再创作的基因底蕴。

  在具体的民歌作品中,《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收录济南民歌共计60首,其中号子25首、小调21首、秧歌调11首、其他类型3首,数量与类型分布均较丰富。调式方面(不计转调),宫调式出现次数最多,徵调式次之。在影响民歌色彩的偏音使用上,39首作品使用了偏音,整体以六声调式为主。变宫音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清角、变徵及清宫音。值得注意的是,有5首民歌(以商河秧歌调为主)同时使用了3个偏音。由此,济南民歌凭借其相对庞大的数量、丰富的调式特征与偏音色彩,为现代化再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造性转化”基础与“创新性发展”空间。其核心优势在于宫、徵调式的绝对主导,这一特质天然契合西方音乐语汇的和声逻辑。宫调式明确的调性中心,可通过Ⅰ-Ⅳ-Ⅴ级和弦构建戏剧张力,直接对接西方交响乐庞大的功能和声体系;徵调式特有的开放性终止特性,则可成为多声部合唱的理想素材,为传统旋律向现代和声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渠道。

  政策与市场为济南民歌再创作提供了强力支撑。济南市2021年出台的《济南市建设“曲山艺海”大码头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对优秀经典节目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将民歌纳入曲艺生态整体性保护范畴,通过设立非遗曲艺书场、建设黄河音乐小镇等项目提供制度保障。济南国际合唱节2024年设立“民歌合唱作品专场”并持续孵化作品。济南大学音乐学院依托省级非遗研究基地,承担社科项目推动学术与创作双向赋能。

  市场端需求印证了再创作的可持续性。文旅融合场景成为核心载体:明湖秀实景演出将历城民歌纳入声光秀背景音乐,泉水意象通过弦乐泛音技术转化为沉浸式体验;2025年城市人才主题曲《Lian上济南这座城》融合民歌音调与电子节奏,登录网易云、腾讯视频等30余个平台,形成“传统符号年轻化表达”范本。政策与市场的共振推动济南民歌从“遗产保护”迈向“活态产业”:中共山东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2025年“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对融合非遗的文艺作品给予立项补贴;山东省《关于支持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十项措施(试行)》,明确对获“五个一工程”奖作品提供1:2配套奖励,为民歌交响化创作注入了双重活力。

  济南民歌的现代化再生,生动诠释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在传统音乐领域的实践成果。依托千年历史积淀与黄河文化滋养,济南多元劳动音乐资源为再创作提供了丰厚基因库。其创新实践呈现三重突破:

  一是歌词内涵从农耕叙事升维至时代精神。传统民歌中“绣花灯盼郎归”的传统思想,转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老曲调承载新民生主题;二是音乐形态借西方技法实现立体重塑。《炎黄风情》等作品通过引入功能和声增强行进动力,借鉴曲式结构拓展艺术维度,让单线条旋律焕发交响化生机;三是调式基因成为创新突破核心。济南民歌在坚守五声骨架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调式结构与偏音使用,推动音乐语言从风格装饰向时代语义的深度转译。这种立足传统、呼应时代的再生之路,既彰显了齐鲁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也为传统艺术对接当代审美提供了“济南样本”。

  【作者系济南市文艺创作研究院创作员。本文为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两创视野下济南民歌再创作方式探究”(立项编号JNSK2025C041)的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