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市民参事丨做生意也交朋友,特色市集轮番登场!年轻人爱赶什么集?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5 07:18:35

  周末午后的济南,阳光洒下斑驳光影。曲水亭街的青石板路上,扎染摊主的丝线在指尖翻飞,画扇师傅的毛笔在宣纸上晕开墨色,手磨咖啡飘散着淡淡的香气——市集,不是记忆里讨价还价的农贸市场,而是如今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小资地标”。

  从手作饰品到非遗技艺,从咖啡品鉴到旧物交换,市集早已跳出“买卖商品”的单一框架,成为年轻人释放兴趣、社交互动的生活空间。那么,当下的年轻人究竟偏爱什么样的市集?他们在市集里收获了哪些惊喜与遗憾?

  市集遍地开花:

  非遗与时尚碰撞

  “第一次踩上曲水亭街的青石板,我就被这儿的市集‘绊住了脚’。”来自天津的孙女士坐在街边的竹椅上,手里捧着一把刚买的漆扇,木纹与漆色交融,透着温润的质感。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她去年来济南旅游时,误打误撞走进了曲水亭街的市集,从此成了这里的“回头客”。“你看这块扎染布。”她指着摊位上一块蓝白相间的方巾,指尖轻轻抚过布料的纹理,“摸起来软乎乎的,比机器印的有温度多了。还有那个画扇面的师傅,我看着他从调墨到落笔,不到十分钟,一朵荷花就开在扇面上了,连荷叶的纹路都清清楚楚。”

  孙女士的感受,正是济南特色市集的魅力所在。百花洲的非遗市集十分热闹:面人师傅捏出憨态可掬的趵突泉“三股水”造型,糖画艺人的勺子在石板上游走,转眼就画出一只晶莹的兔子;另一边,编织摊主正教游客用麦秆编小篮子,指尖的麦秆沙沙作响,不一会儿就有了篮子的雏形……“这些手艺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摸、能玩、能买的‘活文化’。”孙女士说,“走在这儿,能感觉到济南的韵味——泉水的清、老巷的静、手艺的暖,都融在市集里了。”

  不仅曲水亭街,济南的热门市集早已“遍地开花”——

  大明湖畔曾举办的非遗市集,把摊位摆到了荷花池边,游客逛市集时能闻着荷香、听着蛙鸣,随手买一件绣着荷花的香囊。泉城路的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里,手造市集更是常年“在线”,一楼的陶艺摊位前,小朋友们戴着围裙捏泥巴,家长在一旁拍照记录;二楼的鲁绣展区,绣娘现场展示“双面绣”技艺,一根丝线在布面上穿梭,正面是牡丹,反面是蝴蝶,引得游客连连惊叹……

  记者了解到,2024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好客山东”文旅市集评选工作,从各市推荐的103个文旅市集中择优确定41个入选首批“好客山东”文旅市集,济南有4处入选,包括山东手造文创市集、英雄山古玩文创市集等。花朝节市集、大明湖“遇见明湖・超然花开”市集、九如山野趣创意市集等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年轻人,更成了外地游客“打卡济南”的必选项。

  年轻人爱逛市集:

  文艺氛围里“找同频”

  “对我来说,咖啡市集不是‘卖咖啡’,而是‘找朋友’。”吴女士是济南一家小众咖啡馆的主理人,过去一年,她参加了五六场在商圈内举办的咖啡市集——白色的帐篷下,摆着精致的手冲壶、香气四溢的咖啡豆,还有她自己设计的咖啡杯垫。“上次在咖啡市集,有个顾客拿着自己的手冲壶来问‘水温控制在多少度,能冲出耶加雪菲的果香’。我们聊了半个多小时,从咖啡豆的产地聊到冲煮的手法,后来他成了我店里的常客,还经常带朋友来品鉴。”吴女士笑着说,“市集里都是‘懂咖啡’的人,不用刻意介绍,一杯咖啡就能打开话匣子,这种同频的交流,在店里很少能遇到。”

  咖啡市集的热闹,是年轻人社交需求的缩影。记者在一场商圈咖啡市集上看到,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摊主冲咖啡,有人拿着笔记本记录不同咖啡豆的风味,还有人带着自己的咖啡器具来“切磋技艺”。“我平时工作忙,没什么时间交朋友,逛咖啡市集就像‘开盲盒’,总能遇到和自己兴趣一样的人。”正在排队买冷萃咖啡的“95后”小李说,“上次认识了一个做咖啡器具的摊主,我们现在成了很好的朋友!”

  如果说吴女士是市集的“摊主代表”,那么张庭就是市集的“逛客转型者”。家住高新区的张庭,原本只是带孩子去家门口商业区的小型市集做手工,今年暑假,她突然萌生了“摆摊”的想法:“孩子喜欢做手工,我平时爱烤碱水面包,就想着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烤好的碱水面包做成手机挂件、发卡,再搭配新鲜的面包一起卖。”第一次摆摊时,张庭的摊位很简单:一块格子桌布,上面摆着五颜六色的面包挂件和刚出炉的碱水面包,7岁的儿子穿着小围裙,负责招揽顾客。“没想到第一天就卖了10多个挂件、20多个面包。有个妈妈买了挂件后,还加了我的微信,说以后要订面包。”张庭说,现在她的“小副业”越来越红火,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变化:“以前孩子很内向,现在会主动跟顾客介绍产品,还认识了好几个一起摆摊的小朋友,每天都盼着周末去市集。”

  翻阅社交平台,年轻网友们似乎达成了共识:逛市集的主要目的不是买东西。有人为了交流兴趣,有人为了认识新朋友,还有人把市集当成“放松的出口”。“平时上班对着电脑,周末逛市集能摸一摸手工的温度,听一听摊主的故事,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小王说,这就是市集最吸引他的地方。

  有些市集没意思:

  同质化、伪特色成“槽点”

  现在的市集有多“卷”?连互联网大厂也加入了进来。8月底,小红书电商在上海举办了首场线下市集,全国各地有100多家商家参与。而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据不完全统计,每周末至少有7场市集同时举办。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晁钢令认为,随着国家政策层面对“夜间经济”的扶持以及线下消费回暖,越来越多的商业中心将市集作为基础设施和引流方式,在商场中庭设有长期摊位,或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市集。

  然而,热闹背后,市集也成了不少人吐槽的对象。“上次在某景区市集买了个‘非遗剪纸’,回家一看包装上印着‘义乌小商品城’,剪纸上的图案还是机器刻的,根本不是手工的。”市民刘女士翻出手机里的照片,无奈地说,“现在很多市集都打着‘特色’的旗号,卖的却是随处可见的义乌货、网红款,比如十块钱三个的发箍、一模一样的香薰蜡烛,根本没什么特色。”

  同质化严重之外,“市集沦为引流工具”也让年轻人失去兴趣。“某商场的市集就摆在门口,只有五个摊位,卖的都是零食和小玩具,明显是为了吸引顾客进商场买衣服,逛十分钟就没得看了。”“90后”小陈说,“现在好多市集都差不多,没有让人‘专门跑一趟’的欲望。”

  记者发现,不少依附于商业体或景区的市集,往往缺乏独立规划:商场市集多以“快闪”形式存在,摊位简陋、商品单一;景区市集则千篇一律,卖的都是全国景区通用的“纪念品”,很难让人感受到本地文化。“我去某古镇的时候,特地买了进入市集的门票,以为能买到当地手作,结果全是卖烤肠、臭豆腐的,跟小吃街没区别。”游客李先生说,“伪传统文化”更是拉低体验的重灾区,近年来国风、国潮市集流行,但有些仅停留在视觉堆砌,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挖掘。

  我们想要的市集:

  有特色、有温度、有态度

  “市集的核心不是‘摊位多’,而是‘有灵魂’——摊主和商品就是灵魂。”吴女士在咖啡市集摸爬滚打一年多,对“好市集”有自己的判断。她认为,主办方要建立严格的筛选标准,避免同质化和低质化。

  除了商品,主题氛围也很重要。吴女士回忆,去年参加的一场“露营风咖啡市集”,让她印象深刻:“摊位都是用帐篷搭的,周围摆着露营椅、小台灯,还有人带着宠物来逛,主办方还设置了‘宠物饮水区’。逛市集就像在野外露营,特别放松。”她认为,市集要围绕明确的主题打造沉浸式体验,“比如可持续主题,就可以邀请旧物改造摊主、环保材料手作摊主;复古主题,就可以让摊主穿复古服饰,播放老歌曲。这样才能吸引‘对的人’来逛。”

  “现在市集太多了,但能让人记住的太少,关键是没有自己的‘IP’。”秦先生是一名市集爱好者,他认为,市集要明确定位、打造特色。“比如济南可以做‘泉水主题市集’,邀请做泉水陶、泉水茶、泉水酿的摊主,再安排泉水文化讲解,让游客通过逛市集就能了解济南的泉水文化;或者做‘复古胶片市集’,聚集卖胶片、老相机的摊主,再设置胶片冲洗体验区,肯定能吸引喜欢复古的年轻人。”秦先生说,“好的市集应该让年轻人‘专为它而来’,而不是‘逛商场顺便看看’。”

  对于市集的发展,晁钢令给出了专业建议。他认为,对于商圈市集,既要与既有业态联动,又要在此基础上做增量,这样既能让市集和商圈面向同一群消费者,又能对这群消费者产生新的吸引力。对于景区市集,需要与在地文化紧密契合,提供某种情绪价值,代表着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成为游客了解城市的窗口。对于不依附于商业体和景区,有专业策划团队、已经形成品牌的独立市集,则需强化主题标签,让年轻人“提到某个主题,就想到这个市集”。

市民参事丨做生意也交朋友,特色市集轮番登场!年轻人爱赶什么集?

  每周末逛市集已经成了我的固定放松项目。手作摊主会耐心讲解饰品背后的故事,现烤面包的香气能飘好几米远,偶尔还能遇到即兴弹唱的音乐人。在这里不用赶时间,和摊主唠两句、试试新奇小玩意儿,那种烟火气和松弛感,是逛商场完全找不到的,每次去都能收获满满好心情。

市民参事丨做生意也交朋友,特色市集轮番登场!年轻人爱赶什么集?

受访者张先生

  现在市集越来越多,但有些逛起来总觉得“似曾相识”,卖的东西都差不多。其实大家更愿意为有特色的市集买单,比如主打复古潮玩的市集、聚焦本地非遗的市集,或是结合露营元素的市集。只有找准独特定位、做出差异化,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让市集真正留住人,形成自己的专属吸引力。

市民参事丨做生意也交朋友,特色市集轮番登场!年轻人爱赶什么集?

受访者陈女士

  下班或周末去市集,我总会忍不住买杯特调饮品、挑件小摆件,饿了还能吃点特色小吃,一圈逛下来满足感特别强。很多市集延长到晚上,灯光一亮特别有氛围,不仅让夜晚有了更多好去处,还带动了餐饮、文创等消费,实实在在为夜经济增添了活力。

  市民参事丨做生意也交朋友,特色市集轮番登场!年轻人爱赶什么集?

受访者张女士

  微观点

  逛市集,感受文化的热气

  金台随笔

  如果说文化市集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化味,那么其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则与特色密不可分。可以说,推动文化市集与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赢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进而言之,文化市集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让市集这一传统商业形态“重焕新生”,还在于进一步增强了体验性与互动性,契合了更多人的消费新需求。文化市集的兴起,架起沟通联系的桥梁,让更多人找到久违的文化亲近感。不同主题市集上,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人们寻觅着各自的同好、分享着相似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和轻松愉悦的社群氛围。这里不只有人与人的真实互动,更有人与历史的无形对话。文化市集上的每一声吆喝、每一个物件,都在提醒置身其中者,关注脚下厚重的土地、倾听耳畔历史的回响。

  回到“在商言商”的轨道

  封面评论

  村镇的“赶集”,以及城市里的“小摊小贩”,都是为了满足真实需求,继而发展出了一套自发的、微观的零售市场——先有需求,后有场景,这是传统市集的标准演进路径。而与之相较,最近两年流行的新式市集,则是“先设场景,再创造需求”,这种底层逻辑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其上层景观的脆弱性。

  网红化造景与流量赋能的思路,曾被认为无往而不利。新式市集,一样遵循了类似的操盘路数。在很多人看来,打造出一片精美的、出片的、有话题性的“新市集”,就能吸引来打卡者、转化为营业额。可从实际反馈看,却是新问题层出不穷。首先,大众对于“网红化造景”越发失敏。再者,线上导流效应消退。而最为致命的是,打卡者转化为购物者的链路趋于梗阻。不少网红市集,虽然能激发拍照意愿,却带不出购买欲,有人场没钱场,纯属白忙。

  无论是传统市集还是新式市集,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网红小摊,摆摊就是摆摊,终究要回到在商言商的轨道上。如何选品选到消费者心坎上、如何拿货拿到最合算、如何建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护城河?凡此种种,都没有通用模板,而需要自己在市场摸爬滚打之后总结提升。当然了,对于大多数玩票性质的练摊者来说,实在没必要花这等苦功夫干这份苦行当。

  神回复

  网友@小猪猪:年轻人逛市集,追的是烟火气、存在感,最后追成摊主朋友圈的九宫格素材。

  网友@一面镜子:嘴上说反消费主义,身体却在市集狂扫手工文创。

  网友@黄铜台灯:年轻人买的不是物件,是“暂时逃离淘宝爆款”的幻觉。

  网友@绘本大王:当全世界都在数字化,年轻人反而愿意为“摸得着的流量”买单。

  欣视界

  别搞“复制粘贴”,要做“走心局”

  现在逛市集,总像开盲盒——期待遇见新鲜玩意儿,结果十家有八家卖同款发箍、一样的香薰蜡烛,最后只能吐槽“还不如去小商品城”。年轻人对市集的期待早已不是“买个便宜货”,而是找个能放松、能唠嗑、能留下独特回忆的地儿,想抓住他们的心,得跳出“凑摊位、赚流量”的老套路。

  先说说“特色”这事儿,别总把“非遗”“手造”当贴标签,得真跟本地文化“绑”在一起。就像咱们济南有泉水,搞个“泉水茶会”,让摊主用泉水煮茶,游客能坐下来喝一杯,听老济南讲泉水的故事。这样的市集,才不是全国通用的“网红模板”,而是只有济南才有的“专属记忆点”——年轻人要的不是“见过”,是“只在这儿见过”。

  再聊聊社交,年轻人逛市集不是来“赶集”的,是来“找搭子”的。咖啡市集里,有人因为聊“耶加雪菲的果香”成了朋友,还有人带着自家宠物认识了“狗友”,这才是市集的魅力。主办方别总想着“多摆几个摊位”,不如多搞点“能搭话”的设计:比如设个“交换角”,让大家带闲置小物互相交换,说不定换本书就能聊出共同爱好;或者搞个“摊主小课堂”,让手作摊主教大家做个简单的钥匙扣,动手的时候自然就聊起来了——社交不用刻意,有个轻松的由头就行。

  最关键的是,别把市集当“引流工具人”。有些商场把市集摆门口,就5个摊位卖烤肠,明摆着“骗你进商场买衣服”。其实市集和商业体、景区可以是“互相加分”的关系:商圈市集可以和书店合作,让摊主在书店角落摆摊位,逛完市集能坐下来看书;景区市集可以结合景点做“沉浸式体验”,比如让游客能穿着汉服逛,还能跟摊主学写毛笔字——这样的市集,年轻人才会觉得“专门来一趟值”,而不是“顺路看看得了”。

  说到底,年轻人喜欢的市集,是“有温度的小天地”:在这里能摸到手工的质感,能听到有意思的故事,能遇见聊得来的人。别再搞“复制粘贴”的套路了,多花点心思琢磨年轻人真正想要什么,才能让市集从“打卡一次”变成“常来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