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6 07:17:34
王之亮(右)和种植户交流经验。
党建引领下发展村集体产业。
9月中旬,钢城区艾山街道贤女庙村的酸枣基地里,农技专家正与村民一起查看酸枣的长势。种植户们有的除草,有的采摘,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顾不上擦。
“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现在跟着合作社学技术,往后挣钱更有底气了!”种植户的话,道出了钢城区众多村民在“支部为民办实事”活动中的真切感受——钢城区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厂房等资产,推动“一村一业”发展,让村集体经济强了起来、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盘活荒山,酸枣成“金果”
“2023年我们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了酸枣苗!”
贤女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之亮回忆,村里一直想发展特色产业,但苦于没有方向、缺乏技术,窝在山里的村庄发展产业也受限于环境条件。后来,村“两委”班子多次走访调研,结合村里的山地气候和肥沃土壤条件,最终敲定了酸枣种植这条致富路。
“从果实到酸枣芽,都是市场上抢手的好东西!”王之亮告诉记者,贤女庙村的酸枣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头茬嫩芽更是珍贵,“以前没人当回事,现在合作社牵头加工,成了‘香饽饽’。”记者在工坊看到,分拣打包好的酸枣叶一部分通过冷链物流发往淄博沂源、河北邢台等地,作为食品加工和养生产品的原料,每斤能卖20元;另一部分经过杀青、揉捻、炒制等工序制成炒茶,品相好的能卖到每斤400元。“我们还开了抖音账号‘盘龙佑贤’做线上销售,现在订单越来越多,酸枣叶茶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王之亮拿起一包包装好的炒茶,脸上满是自豪。
今年,贤女庙村又新种了6万多棵酸枣大苗、13万棵小苗,通过流转闲置土地,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仅6000斤酸枣叶的丰收,就实现了每亩4000元的收益。同时,嫁接培育苗木,也成了村里的“新业务”。
为了让村民掌握核心技术,合作社专门邀请农技专家开设“田间课堂”,通过“以工代训”的模式,让村民边学边干。“刚开始学嫁接,手都抖,多亏了专家和支部干部手把手教,练了几十次才慢慢找到窍门。”种植户陈建保说,现在他还成了村里的技术骨干,“靠技术挣钱,心里踏实!”如今,像陈建保这样掌握剪枝、嫁接、管护全套技能的村民已有40余人,昔日闲置的荒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实训基地”。
“嫁接后的酸枣树,亩产预计能提升70%。”王之亮说,下一步村里计划建设酸枣加工车间,开发芽茶、果醋、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不仅要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还要壮大村集体经济,让酸枣这个‘金果’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三口井解决百姓难题
“哗哗……”清澈的井水顺着水管流进菜地里,滋润着干涸的土壤。里辛街道里辛村村民李建国握着水管,看着自家的菜苗重新焕发生机,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年天旱,要是还像以前那样靠拉水浇地,这一茬菜肯定就毁了。多亏村里给菜园通了水,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李建国口中的“燃眉之急”,是里辛村近百亩菜地的灌溉难题。近年来,随着村庄周边工业用水量增加,加上持续干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原本的水浇地逐渐变成了旱田。“最旱的时候,我们得用三轮车拉水浇地,一亩地要拉四五趟,费时又费力,成本还高。”村民们的抱怨,里辛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振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村里的“支部为民办实事”台账中,“解决菜地灌溉问题”被列为首要民生事项。村“两委”班子迅速召开会议研究方案,多次实地勘察后,决定通过打井、挖水渠、铺设管道的方式解决灌溉难题。“我们前后投资了20余万元,打了三口井,铺设了2000余米的供水管道,还安装了150多个阀门,确保每块菜地都能用上水。”李振营说,施工期间,村干部每天都在工地盯进度、监督质量。
“现在打开阀门就能浇地,比以前方便太多了!”正在浇地的村民王秀兰笑着说,“你看这菜长得多好,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据李振营介绍,供水工程不仅解决了近百亩菜地的灌溉问题,还覆盖了部分农田,有效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
除了灌溉难题,里辛大集的秩序混乱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村民。“以前大集占道经营严重,人车混行,垃圾随处可见,逢集的时候堵得水泄不通。”村民张大爷说,大家早就盼着能整治一下。今年,里辛村将大集整改纳入“支部为民办实事”清单,投入资金修建了统一的门头房,划定了经营区域,配备了垃圾桶和保洁人员。
如今,走进里辛农贸市场,昔日杂乱的摊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门头房和摊位,地面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现在赶集舒心多了,不用再挤来挤去,要买什么东西也一目了然。”正在买菜的村民李女士说。李振营表示,下一步村里还将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增加停车位和休息区,让农贸市场不仅“干净敞亮”,也“方便贴心”。
民生实事件件有着落
“无论是贤女庙村的酸枣产业,还是里辛村的基础设施改善,都是钢城区‘支部为民办实事’活动的生动实践。”
钢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钢城区明确要求村党组织书记每月领办1件实事,“两委”成员年内领办1-2件,所有承诺事项逐一备案建立台账,并通过“三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本地媒体等平台集中“晾晒”,接受群众监督。
钢城区将推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作为“支部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落脚点,引导各村党组织牵头,挖掘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等“村里能人”的潜力,结合村庄实际分析特色优势,确保每个村至少选定1个产业方向,制定详细发展规划。“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实事台账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承诺事项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该负责人说。
夕阳西下,贤女庙村的酸枣地里,村民们仍在忙着管护苗木;里辛村的农贸市场里,商户们正热情地招呼着顾客。从田间地头的产业培育到民生设施的逐步完善,一件件实事,正让更美好的生活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