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保护修复 让革命文物再现光荣风采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6 07:24:45

保护修复 让革命文物再现光荣风采

铁血长河—济南市博物馆藏武器装备展。

保护修复 让革命文物再现光荣风采

  文物专家对修复的革命文物进行论证。

保护修复 让革命文物再现光荣风采

  李子衡烈士用过的柳条箱。

保护修复 让革命文物再现光荣风采

  尹伊为第一连政治指导员的委任状。

保护修复 让革命文物再现光荣风采

  抗日战争时期民兵用过的红缨枪铁枪头。

保护修复 让革命文物再现光荣风采

  抗日战争时期黎玉穿过的蓝灰色帆布军上衣。

  刚刚过去的九三大阅兵,让所有中国人热血沸腾,也让我们回忆起往昔艰苦的抗战岁月,并关注那些见证往事的革命文物。

  济南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城,境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遗址以及博物馆等收藏机构收藏的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多、种类丰富、内涵深厚。

  济南市博物馆一直着力抓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尤其是自2023年起,系统性地规划并启动了“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投入专项经费,组建专业团队,计划对馆藏革命文物进行分批、分阶段的修复,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济南市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并通过省级专家评审。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馆藏的革命文物种类丰富,有1297件/套3432件,包含一级9件/套20件,二级48件/套56件,三级267件/套1675件,970件/套革命文物入选山东省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这些跨越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峥嵘岁月的文物,类型丰富,涵盖枪支、劳动工具、生活用品、书籍、宣传公告、旗帜等诸多门类,尤以济南战役文物最为丰富,共同构成了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物质图谱。

  ▶▶▶修复原则 “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

  今年7月,济南市博物馆正式启动了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对78件/套馆藏革命文物进行系统性修复保护。这78件/套革命文物主要来源于捐赠,少部分为旧藏,时代贯穿于整个革命时期。

  济南市博物馆收藏有大量近现代革命文物,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证章票据、文书档案、旗帜衣物、生活用品等。这些文物是见证济南乃至山东革命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但是,因为年代久远且当年制作材质、工艺条件有限,许多革命文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如纸质文物酸化、脆化、霉变;金属文物锈蚀、残缺;纺织品文物褪色、污渍、撕裂等,急需进行科学的抢救性修复和保护。

  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的“第一见证者”,上面的每一处磨损、每一个弹孔、每一片污渍都可能诉说着一段不可复制的故事。这类文物种类极其繁杂,从纸质文件、布质旗帜、金属枪械、木质用具到陶瓷、皮革等,几乎涵盖所有材质,具有材料的特殊性。许多文物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制作和使用,材料本身质量不高,保存状态差,也给修复带来了巨大挑战。修复的首要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绝不能为了美观而篡改或掩盖历史痕迹。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革命文物修复的核心工作是系统性保护与精准化修复。首先进行科学诊断与评估,对文物材质、工艺、病害种类、腐蚀程度进行无损或微损检测。准确分析文物材质、工艺及病害程度,然后再进行分类分级修复,根据文物材质分为金属、纸质、纺织品、复合材质等类别,按照破损程度实施分级处理,确保修复工作精准高效。坚持“一物一策”原则,为每一件文物建立“健康档案”,并基于检测数据制定最科学、最谨慎的个性化修复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才实施。

  在革命文物中,金属类文物较多,工作人员介绍,在本次修复工作中修复了多件八路军使用的土枪、枪头等。重点处理了严重的锈蚀问题,并对变形部位进行必要的整形和加固处理,同时保留其历史沧桑感。

  ▶▶▶技术方法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修复革命文物时,工作人员采用了传统工艺,比如在对纸质类文物修复过程中大量运用古籍修复中的“揭、补、托、裱”技艺处理纸质文献;修复纺织品采用传统织补技法;使用手工除锈和鎏金工艺处理金属文物。文物修复人员的“匠心”是修复工作的灵魂,确保了文物修复的“原真性”。

  此次修复,除了传统工艺,更重要的是现代科技创新。比如,采用激光清洗技术精准去除金属文物表面的锈蚀和污垢,避免对文物本体造成物理损伤。利用超声波清洗技术,用于精细清洗金属小件或纺织品,高效且温和。在修复纸类文物时,采用了纸张脱酸技术,大规模对酸化纸质文献进行批量脱酸处理,延缓其老化速度,延长寿命。并且使用多光谱成像技术,用于读取褪色、模糊的纸质文档上的字迹,重现历史信息。还有一点是进行材料科学研究,研发使用无害化修复材料,确保修复材料与文物本体的相容性和可逆性。

  记者了解到,在修复的革命文物中,纸质类文物数量占有很大的比例。主要修复了一批山东解

  放区的笔记本、报纸、地契、纸币、书信等。通过清洗、脱酸、补缺、揭裱等技术,使脆化的纸张恢复韧性、模糊的字迹重新清晰。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革命文物,是1938年8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三支队司令部委任尹伊为第一连政治指导员的委任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修复,低氧充氮灭杀微生物、湿法去酸,使用纸浆修补法让文物本体断裂处、脱落处拼接归位,对文物折痕、断裂处贴折条加固,对残缺处进行修补,使濒危文物重获新生。”记者看到,这件委任状在修复后非常平整、干净,显示出修复人员高超的文物修复技术。

  市博物馆人员还介绍了一件非常特殊的革命文物——李子衡烈士用过的柳条箱的修复情况。

  这个柳条箱存在霉变、变形、干裂等非常复杂的问题。修复人员首先对文物进行专业清洗,使用低氧充氮进行杀菌消毒,选用“活性碱”饱水再润胀来对干缩木质文物进行复形,使用粘接剂对文物存在的断裂病害进行修复。最终,这个柳条箱呈现出原本的面貌,保留下很多有关烈士的革命信息。

  ▶▶▶延长“生命”让革命文物继续发挥教育功能

  这次革命文物的修复,使得一批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再现:通过修复使文物恢复历史原貌,重现革命历史场景。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此次修复了多件抗日战争时期民兵用过的红缨枪铁枪头等,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三维视频显微镜、红外光谱仪(FTIR)等设备检测分析锈蚀成分及铸造工艺,通过器械和手工相结合的方式除锈,并进行缓蚀处理,既去除有害锈蚀,又保留历史包浆。另外,对枪头弯曲处、下部磕瘪处进行加温加压整形归位,并对变形部位进行必要的整形和加固处理,同时保留其历史沧桑感。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修复工作培养了新一代文物保护人才,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此过程中得到完美结合与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是挖掘了科研价值,修复过程中发现的历史信息,为革命历史研究提供新史料。比如通过修复过程中对革命时期的笔记本书写的内容和各种文献材料内容的识读,为研究革命历史提供重要的佐证,同时让修复人员接受了革命教育。”博物馆人员表示,这些革命文物修复后,其教育功能提升,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展览展示让革命历史可触可感,增强教育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