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6 07:59:16
1979年8月出生的张传宝是济南乐助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
1990年,11岁的张传宝经历了人生中极不寻常的一年——他被确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与股骨头坏死,几乎“注定”坐轮椅度过余生。2015年,36岁的他终于第一次拄着拐杖站了起来。但他知道,站起来的不只是自己的身体,还有被疾病困住的人生。改变的契机,藏在2018年暑假那个燥热的午后。他在村口看到三个留守儿童围着垃圾堆追逐,其中一个男孩的膝盖还流着血。“爹妈在外打工,孩子放暑假就像脱缰的野马,出事咋办?”那天夜里,他盯着自家闲置的大米仓库失眠了。仓库里还堆着去年的稻壳,残留着淡淡的谷物气息,他突然想:“这里能不能变成孩子们的去处?”
说干就干。他忍着股骨头坏死的疼痛,趴在地上铺地板革;托人从旧货市场淘来黑板,用砂纸打磨掉毛刺;跑遍周边乡镇募集图书,回来时拐杖底部已被磨得发亮。
2019年暑假,“米仓学堂”挂牌那天,没有仪式,只有7个孩子怯生生的笑脸。张传宝站在黑板前,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写下“人之初”3个字,手因为疼痛微微发抖,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他知道,这个装满稻谷香气的仓库,从此要装满孩子们的笑声了。
连续6个暑假,张传宝总是第一个来到“学堂”。烧好开水,检查空调,整理桌椅——这些琐碎的事儿,对他来说都是挑战。有次弯腰捡掉在地上的粉笔,脊柱炎突然发作,他僵在原地半个多小时,直到路过的村民把他扶起来。
“不能让孩子看到我疼。”他总这样说。2020年暑假,连续暴雨导致学堂漏雨,他踩着梯子补屋顶,脚下一滑摔了下来,后腰磕在砖头上,疼得直冒冷汗。可第二天一早,家长们看到的还是那个拄着拐杖、笑着招呼孩子的“张老师”,只是他走路的姿势比往常更慢了些。
6年来,“米仓学堂”托管的孩子从7个增加到42个,零安全事故的记录背后,是张传宝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有家长送来鸡蛋,他转身就做成茶叶蛋分给孩子;有人要给学费,他指着墙上的“免费”标牌说:“我当年难的时候,没人要我钱。”他的拐杖磨坏了8根,止痛药成了他的随身常备药,但只要听到孩子们喊“张老师”,他就觉得浑身是劲。
“一个人撑不起‘学堂’,得大家搭把手。”张传宝明白这个理,却没想到自己的坚持能引来这么多“同路人”。72岁的付丙山退休前是中学老师,看到张传宝拖着病体上课,第二天就揣着教案来了。“我教了40年书,从没见过这么特别的学堂。”
如今的“米仓学堂”,不仅是孩子们的暑期乐园,更成了村里的“公益枢纽”。村民们自发轮流来做饭,有人送来自家种的蔬菜,连理发店老板都每月来给孩子们免费理发。张传宝常说:“我只是点亮了一盏灯,是大家让这光照得更远。”他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周边3个村都参照建起了“米仓式”课堂,那些曾经孤单的乡村暑假,渐渐充满了书声和笑声。
●为Ta点赞:
从困于轮椅的“命运挑战者”,到点亮乡村孩童希望的“精神摆渡人”,张传宝深知困境中被帮助的温暖——当年自己困于病痛时,曾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如今他便用残缺的身躯,在乡土间架起了一座通往光明的桥,去帮助更多的人,他生动诠释了“困境中向阳而生,微光处汇聚力量”的生命韧性,成为乡土间最动人的精神坐标,为留守儿童带来了真正需要的温暖。(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舜网 原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