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济南报业全媒体

2025-09-16 20:15:21

  刚刚过去的周末,据不完全统计,济南至少举办了8场市集。除了人潮涌动的济南环联夜市,芙蓉街、宽厚里等传统商圈,在老商埠、579百工集、悦立方广场等地,多个主题市集同步开张。市集,正成为济南年轻人周末休闲消费、外地游客深度游的重要场景。

  然而,市集虽多,年轻人却并不“照单全收”。

  “有的市集逛五分钟就想走,有的却能待一下午。”35岁的市民陈女士是妥妥的市集爱好者,她对记者这样说。究竟什么样的市集最吸引人?九月的一个周末,我们实地走访了济南六处市集,与多位消费者进行了交流。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不要义乌货,要济南味”

  游客对商品的要求很明确

  在市集上,什么最吸引年轻人?答案不是“便宜”,而是“独特”。

  在579百工集的一场手作市集中,26岁的平面设计师刘雯停留了近两小时。“这里的摊主很多是自己做皮具、烧陶、画插画的,你能听到他们讲创作理念,甚至能定制专属款式。”她说,“这和在网上买东西完全不同,你买的是故事,是温度,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多位受访者提到,他们反感“千市一面”的义乌小商品。“很多市集售卖的东西,打眼一看都是同一个地方批发来的,头饰、塑料玩具、‘网红’石膏娃娃,没有一点特色。”23岁的王晶晶说,“如果我想买这些,为什么不去拼多多?”

  他们更期待看到具有济南本土元素的商品。在芙蓉街一家原创摊位上,摊主用鲁绣技法制作济南风景小画,明湖夕照、趵突腾空、佛山倒影……“不少年轻人会买回去做伴手礼,他们说这些既有济南文化底蕴,带回去当礼物更有意义。”

  在市集里,年轻人期待的不仅是交易,更是交流。

  “摊主如果只是低头刷手机,问啥答啥,我基本不会停留。”28岁的博士在读生小赵说,“但如果他能告诉我这个木雕是怎么刻的、咖啡豆是怎么选的,甚至聊聊他为什么来摆摊,我会觉得很吸引人。”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在悦立方广场一场市集上,一位卖果啤的摊主因为“太会聊”成了小红书店主推荐榜第一。“他不仅介绍每种啤酒的搭配,还会讲他在精酿厂的学习经历,甚至教我们怎么在家自己做。”大学生小高说,“这种摊主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卖东西,而是在分享生活。不仅他的商品具有吸引力,整个人也散发着魅力,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市集不只是集市,它也是社交场”

  年轻人逛市集,目的常常不是“买东西”,而是“度过一段时间”。

  “济南夏天太热,如果市集没有遮阳、没有休息区、没有降温措施,再好玩我也不会去。”27岁的上班族小张说。她印象深刻的是老商埠一场傍晚市集:“主办方放了喷雾风扇、设置了休息躺椅、还有免费柠檬水,很多人一待就是三小时。”“还有一场中医药市集,特意选在晚上举办,人流量大,天气也不会太热。”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市中区经四路419号院内二楼经常举办“楼道集市”。这里的摊位上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小众手作和中古摆件、古着服饰。不少消费者提到,从这里能找到“精神价值”,除了商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这里别具一格的氛围感、独特性和仪式感也很具有吸引力。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除此之外,不少摊主还提供手工体验服务,特别是像版画、蜡染等摊位的手作产品,在很多家长看来,带孩子逛市集能让孩子体验各类艺术工艺,拓宽眼界。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千佛山草坪剧场周末小市集每逢周五到周日举办,这里汇集了很多创意手作,每一件都饱含着摊主的奇思妙想。从这里逛完,还能欣赏露天音乐会和即兴演出,躺在草坪上享受音乐的魅力,很多市民选择在这里度过周日的惬意时光。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不少年轻人正是期待市集能够提供这样“可玩可拍可分享”的体验。在579百工集,一场旧物市集设置了“以物换物”角、复古相机拍照墙、甚至还有一个临时迪斯科舞池。“这些设计让市集不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可以参与、可以互动的空间。”受访者小宋说。

  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期待更多“地标性市集”涌现

  提到最不喜欢的市集,“同质化”是最常见的吐槽。“烤鱿鱼、臭豆腐、柠檬茶……每个夜市都一样,连摊车样式都差不多。”受访者小李说,“如果市集没有主题、没有筛选,只是把摊主凑在一起,那和随处可见的夜市、大排档还有什么区别?”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定价不合理也是“劝退”原因之一。“有些市集一看就是‘一次性生意’,一杯橙汁卖25元、一盒切水果卖30元,比商圈店里还贵。”大学生小陈说,“我们可以为氛围买单,但不能被当成‘冤大头’。”

  此外,缺乏服务设计也影响体验。“没有路线指引、找不到垃圾桶、手机没信号、扫码支付失败……这些细节一旦拉垮,整个体验就打折。”

  基于访谈,记者总结了年轻人对济南市集的期待。随着大众审美水准的提高,市集受众多为爱好文化与艺术的年轻人,市集的组织者应该采用策展人思维,严选摊主与商品,通过精心策划的主题和严格的品质把控,以专业性与独特性打造有深度、有特色的市集体验。市集策划应该避免“大而广”,相比之下,明确定位,“小而美”的市集更具吸引力,打造有自身特色、形成独立IP的市集,能够更加垂直精准地吸引到目标群体。比如近年来济南举办的面包节、咖啡节等主题市集,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营造出沉浸式的氛围,能够更有利于吸引垂直领域的兴趣人群。

年轻人期待的市集,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

  主办方应该真正从“凑摊子”转向“做内容”,优先选择有故事、有专业、乐于交流的摊主,而非仅仅“交钱就能摆”。甚至可以组织“摊主培训”,帮助其提升表达和互动能力。

  一座城市不缺市集,缺的是有辨识度、有内容力、有持续性的好市集。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能够代表城市形象、一定体量和影响力的“地标性市集”涌现。(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