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区域战略融入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7 09:06:58

  济南作为万亿级省会城市,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全国和全省重大区域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把融入重大区域战略作为济南市谋划“十五五”规划的重点内容,意义重大。通过科学规划,加快推动济南市深度融入重大区域战略,努力形成更多具有标识性、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成果。

  ●济南市融入重大区域战略迎来新机遇

  “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将为济南发挥基础优势、加快融入重大区域战略带来重大机遇。

  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流动趋势有利于济南壮大城市实力。当前,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全国人口依然持续向大城市集聚。对比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省会城市吸纳人口增速最快,一直保持在30%以上。近年来,济南人口集聚效应显著,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到951.5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强省会战略、济南都市圈等多重战略叠加,带动各类要素资源加速向济南集聚,为济南壮大城市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深度调整和产业链重构有利于济南提升产业能级。美国滥用关税手段,扭曲全球市场资源配置,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速重构。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体系面临深度调整,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经济运行各环节的革新性重构。济南产业基础扎实,是国内制造业门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培育形成了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支柱产业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为济南主动深度参与国际与国内产业分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消费转型升级有利于济南增强发展动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有利于企业特别是区域特征突出的企业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我国消费转型升级趋势明显,具体表现在消费供给品质不断提升、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消费新业态加速发展等方面。区域壁垒的加速破除,有利于济南企业的优势产品更加顺畅地进入全国市场;消费转型升级,将推动济南打造更多的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支撑济南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申建,共同为济南市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市场活力。

  ●济南市融入重大区域战略应该统筹把握的几对关系

  统筹把握“全局”与“一域”的关系。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融入重大区域战略和凸显济南特色优势的关系,在融入重大区域战略过程中积极促进全域能级提升,同时探索形成贯彻落实区域重大战略的济南路径,既为“全局添彩”,又为“一域增光”。

  统筹把握“集中集聚”与“协同均衡”的关系。既要通过资源要素的高效集聚提升核心竞争力,又要通过区域协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打破传统集聚逻辑,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生态体系。

  统筹把握“利用优势”与“开拓创新”的关系。既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巩固全市产业竞争力,又通过制度、技术、模式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传统产业“发新芽”与新兴产业“步步高”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济南市融入重大区域战略的主要着力点

  “十五五”时期,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应该在融入重大区域战略方面进一步“站排头、担大任”。

  发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中心城市”作用。济南是唯一被赋予“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的省会城市。目前,济南GDP低于同为沿黄省会城市的郑州,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十五五”时期,应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升级引领极、综合交通枢纽、生态保护示范城市等重点工作,强化与沿黄省会城市的协同合作,推动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优化要素配置,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助力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好发挥黄河流域龙头作用,实现从“沿黄城市”到“流域中心城市”的能级跃升,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支点。

  发挥打造北方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关键引擎”作用。在全省加快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的进程中,济南具有“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制造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加大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加快破解各类“卡脖子”问题;聚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推动精准育才、引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把数实融合作为关键路径,把绿色低碳作为转换发展动力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强省会建设注入澎湃动能,进一步发挥打造北方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关键引擎”作用。

  发挥引领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发展的“动力源头”作用。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是全省的重点改革任务,济青都市圈的协同联动发展正加速推进。但相较于成渝、广深等“两圈”联动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制约。应把握建设济青科创制造走廊、共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任务实施带来的重要契机,深化两大都市圈的协同联动。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共享科创资源、建设现代产业共同体、完善交通网络与能源管网,促进两个中心城市相向发展、深度合作,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济青发展轴带,持续放大“双圈”的带动效应,与青岛市携手发挥协同联动发展的“动力源头”作用。

  发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省会示范”作用。济南科创实力突出、产业基础良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非常充足,但在创新资源配置、产学研协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应瞄准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重点前沿领域进行产业和科创平台布局;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有效释放传统产业蕴含的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四大主导支柱产业发展能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生物技术等6个具备良好基础和优势的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为提升经济发展质效提供决定性力量,探索形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省会示范”。

  (作者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济南市“海右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青年学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