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9 06:37:34
本报9月18日讯 今天,由中铁六局承建的国内首例管道负载转体桥——石热入济配套管网与京沪铁路立交T构梁,经过70分钟精准操作,成功转体90度并跨越京沪铁路(左图),标志着石热入济配套管网关键控制性工程实现贯通,为今冬如期向济南西部城区引入稳定清洁热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京沪铁路是国家铁路网的南北大动脉,在此类“咽喉”地段进行桥梁施工,安全风险极高,技术要求苛刻。为解决这一施工难题,中铁六局项目团队采用“管道负载平衡转体”施工技术,打破传统工序,在铁路东侧平行预制桥体时,同步完成供热管道安装、焊接和保温,使整个桥体成为一个“携带着5根管道”的重物。该工艺在国内长输供热领域属首例,同时也是首例载重不平衡转体,成功攻克了高密度行车线下大跨径转体施工的技术难题。“其难度就好比不仅要推着托盘转身,更要确保托盘上极易滚落的管道同步精准旋转,整个过程对平衡控制、重心把控和牵引力的要求,都呈指数级增长。”项目负责人李海波介绍。
12时30分,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两台连续千斤顶同步牵引着缠绕在转盘上的钢绞线,驱动这个万吨级的“巨无霸”以每分钟约1.2度的速度缓缓转动。现场技术人员紧盯屏幕数据,不断微调,确保桥体以毫米级的精度平稳转身。最终,这座梁长150米、桥面全宽17米,总重量高达14000吨的桥体精准到达预定位置,实现了与铁路西侧桥墩“严丝合缝”的对接。
“在京沪铁路旁施工,每一次作业都如同在雷区行走,每一秒监控、每一处防护,都是为了构建绝对可靠的安全盾牌,守护京沪铁路正常行车,保证铁路运营安全。”项目安全负责人朱健介绍。无论是汛期降雨还是夏日高温酷暑,项目团队始终坚守在邻近铁路线的施工最前沿,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桩基、承台、墩身施工,支架体系安装拆除,箱梁预制等每一道工序,通过全天候、全过程的安全管控,最终实现施工期间京沪铁路行车安全与项目“零事故”双目标。
“200多个昼夜,我们与钢筋水泥为伴,与星月晨昏为伍。”现场负责人贾晓阳望着成功转体的桥身感慨道,“这座桥转过去的不只是钢铁和管道,更是济南百姓冬日里的温暖与蓝天。”石热入济项目全线贯通后,每年可将大量稳定清洁热源从泰安石横热电厂引入济南,不仅大幅提升西部城区的供暖保障能力,每年还可减少数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