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9-19 07:34:54
先锋档案:
74岁老党员井兴远52年来坚持搜集、整理并宣讲崮云湖畔的红色故事。他自幼受英雄事迹激励,1973年起系统走访村民、记录口述历史,挖掘如“一门三烈”等英烈故事,并整理成册。退休后他担任街道关工委常务主任,带动更多老党员参与青少年红色教育,其编撰的册子已经成为多所学校红色教育教材。
“抗日烽火燃起,神州大地上众多爱国志士奋起抗战。长清县许多年轻人在共产党员魏金三和张耀南校长带领下,脱下长衫,穿上军装,投身到抗日救亡洪流中。这其中,就有西辛村的张贻荣、张贻昌、张贻祯弟兄三人……”
9月16日上午,74岁的井兴远再一次站上讲台,绘声绘色地给台下的孩子们讲起了这段“一门三烈”的革命故事。他身着一件崭新的白衬衫,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这位党龄50年的老党员,对红色故事的搜寻整理和宣讲工作已经坚持了52年。

初心萌芽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可以说是在红色教育的熏陶下长起来的。”走下讲台的井兴远,给记者讲起了他的故事。
井兴远是崮云湖街道西辛村人,小时候他常常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听老人们讲故事。“他们亲历过战争年代,那些见闻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很不一样。”井兴远说,老人故事里的主角,大都是本村或邻村走出去的战士,他们奔赴战场、舍生取义的壮举,在孩童心目中树立起了伟岸的英雄形象。

“我们村的张贻荣、张贻昌、张贻祯弟兄三人,都死在了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你想想,一个农村家庭能把三个儿子都送上战场,这是怎样的格局?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在民族危难之际保卫家国。”井兴远说,村里老人的口述语言质朴却别具吸引力,正是这一堂堂“思政课”,为他的人生树立了价值观。
1973年,高中毕业后的井兴远成为一名民办教师,虽然教的是数学,他却有意识地将爱国教育融入到课堂上。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走访村里的那些老人,系统地搜集这些流传于民间、没有文字和史料记载的红色故事。同年起,井兴远每年清明节期间都会去给张氏三兄弟扫墓,多年来几乎从未间断。

步履不停
那时的井兴远,揣上纸和笔,骑上自行车,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口述历史寻访之路。“崮云湖街道30来个村,几乎每个村都出过烈士。有的牺牲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的牺牲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许多村民常常看到大槐树下,井兴远与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仔仔细细将老人的口述记录在本子上。

“越是聆听,就越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井兴远说,自己就是被这种力量激励着成长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曾在水利部门的打井队工作,有一天由于营养不良,正干着活的他一头栽倒在施工现场,被工友们抬到了医院救治。他出院后第一时间又赶回到施工点,继续与工友们并肩作战。从民办教师到水利施工队员,再到后来成为街道办工作人员,儿时心目中的英雄从未褪色,并且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20世纪80年代,得知井兴远一直利用业余时间搜集红色故事,曾经参加过济南战役、时任长清县关工委秘书长的张诗俭前后给他写了三封信。“第一封是鼓励我继续做好口述历史整理工作,第二封是为我推荐了几位有价值的口述人,第三封是感谢我所做的工作。”如今,张诗俭早已去世,可他写的三封信却一直被井兴远珍藏着。

从自行车到电瓶车,岁月走过了50余载,曾经的小伙子转眼间已是七旬老人。多年间,走访村里的老人,寻找英烈的后代,每了解到一个故事,井兴远回来都要再查询党史资料,寻找佐证。就这样,很多老人的口述在井兴远的记录下,经过反复论证,整理修改,手稿变成了铅字,单页订成了册子。
薪火相传
在井兴远的家中,他轻轻打开书柜,小心捧起一本本泛黄的书籍、一页页珍贵的荣誉证书、厚厚的采访笔记、各地寄来的信件、印着老兵们红色手印的纸张整齐排列,见证着井兴远追寻英雄足迹的路程。
“我出生在崮云湖畔,这里是一方红色热土,我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被英烈的精神所激励,如今有责任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井兴远说着,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烈士碑前的他微微弓腰,一名少先队员为他系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2006年退休后,尽管家中有瘫痪在床的妻子需要照顾,井兴远依然担任起了崮云湖街道关工委常务主任的职务,开启了他新的“职业生涯”。在他的带动下,13位平均年龄68岁的退休党员也欣然加入街道关心下一代队伍。
2024年,由井兴远搜集整理而成的《崮云湖畔的红色故事》完成,并成为多所学校的红色教育教材。如今的他,继续在三尺讲台上,激情讲述着那些在孩提时代听到的热血故事。与52年前不同的是,如今每年清明节,去给“一门三烈”扫墓的他不再孤身一人,身边多了一群可爱的孩子。